中國人魂牽百年的馬裡亞納海溝


中國人魂牽百年的馬裡亞納海溝

這顆蔚藍星球之上最為神秘的地方,正頻繁迎接中國人的到來。

它是哪兒?中國人為什麼對其青睞有加?

它的名字叫馬裡亞納海溝,世界上最深的海溝。

中國人魂牽百年的馬裡亞納海溝

“科學號”的旅程

上月底,中國“科學號”科考船在歷時41天、航行12200公里之後,回到了她的青島母港。

“科學號”科考船本次出行的重要一個目的地,就是西太平洋上的馬裡亞納海溝,它進行了海溝綜合地球物理調查。這次航行,首次在國內實現了熱流調查原位監測的實時傳輸。

除了“科學號”,“向陽紅09”、“東方紅2號”等,在最近三年內,多次前往海溝海域,開展相關科考調查。

中國人魂牽百年的馬裡亞納海溝

魂牽夢繞的馬里亞納

馬裡亞納海溝,為什麼讓中國的海洋科學家們魂牽夢繫,爭相奔赴?

因為這條海溝藏著太多的科學未知,是最能展示大國海洋科研實力的競爭之地!

作為人類目前所知地球上最深的海溝,最深處是海平面以下11034米,遠遠超過珠穆朗瑪峰海拔的最高處。

深度只是馬裡亞納海溝的一個物理表徵,海溝區域負責的地球物理環境,才是挑戰人類未知的核心所在:

馬裡亞納海溝位於菲律賓東北、馬里亞納群島東方,處在亞洲大陸和澳大利亞之間。它北起硫磺列島、西南至雅浦島,全長2550千米,為弧形,平均寬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馬裡亞納海溝中最深的地方在斐查茲海淵,距離海面的深度為11034米,是目前已知的地球上最深的地方,也是地殼最薄的地方。

在這裡,太平洋板塊在這裡俯衝到菲律賓板塊(或細分出的馬里亞納板塊)之下,強烈的火山作用和其他地質構造活動控制了不同地貌類型的空間分佈和形態特徵,導致該區地質構造乃至“細微結構”發生變形。

在馬里亞納海槽軸部斷裂帶中,複雜的地質構造活動決定了地球物理鮮明的特徵,磁性物質源不同空間、不同時代的分佈,又決定了磁場的分佈面貌和特徵,表現為磁場分佈複雜、異常走向和線性佈局不及大洋中脊的清晰、磁場幅度較大等特點。

你眼中的馬里亞納

對普通人而言,海溝最深處又是一番什麼情景?

電影《阿凡達》導演卡梅隆6年前就曾經下潛海溝10898米處待了足足三個小時,他就說了一句話評價這次探險:“海溝極其荒涼、與地面完全隔離,我感覺自己好像跟全人類隔開了,儘管這只是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當我回到海面就感覺自己貌似是去了另一個星球再歸來一樣。”

中國人魂牽百年的馬裡亞納海溝

中國的科考船與科學家爭相奔赴馬裡亞納海溝,絕不僅僅是科學探索好奇心的趨勢,而是代表中國,與全球同行競相攀登海洋科研的高峰,同時推動中國的海洋科研水平和海洋開發能力獲得質的提升!

遨遊太空,登陸月球,這是大國的專利。同樣,深入大洋,挺進深海,考驗的同樣是強國的實力。

曾經中國的海洋科學家與中國的普通人一樣,只是知道那裡是地球最深的的地方,卻從來沒有機會與能力,一睹海溝的尊容。

早在1899年,人類在關島東南首先測到內羅淵的深度為9660米。這一記錄一直保持了30年。1929年在其附近測出了9814米的深度。

在1951年和1957年,英國人和蘇聯人分別通過不同方式,探測海溝深度。

而1960年美國海軍“的裡雅斯特”號深潛器創造了潛入海溝10916米的世界記錄。當年1月,科學家乘坐“的裡雅斯特”號深海潛水器,首次對成功地下潛至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進行科學考察。令人驚奇的是,在這樣的海底,科學家們竟看到有一條魚和一隻小紅蝦在遊動!

1984年日本人將高能專業探測航具“拓洋號”(Takuyo)送入馬裡亞納海溝,以多窄波束回波定位儀收集集資料,測得最大深度為11040.41米(也記錄為10920±10米2)。

最為精確的深度記錄紀錄則由日本探測艇海溝號(Kaiko)於1995年3月24日測得深度10911米(35798英尺)。

直到2012年6月15日,中國次第一次有人拜訪馬裡亞納海溝深海。那一天,蛟龍號在馬裡亞納海溝進行了第一次試潛最終成功潛入水下6671米。蛟龍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共進行了六次試潛,最大下潛深度7062.68米均刷新了我國人造機械載人潛水最深記錄。

後發先至

中國在缺席了馬裡亞納海溝科考活動近100之後,力量爆發,成為近年來,海溝科考、勘察、調查最為活躍的國家。

2016年6月22日至8月12日,我國“探索一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海域開展了我國海洋科技發展史上第一次綜合性萬米深淵科考活動。我國自主研製的“海鬥”號無人潛水器下潛10767米。這次“海鬥”號不僅創造了我國水下機器人的最大下潛深度記錄,併為我國首次獲取了萬米以下深淵及全海深剖面的溫鹽深數據。這是繼“蛟龍號”七千米海試成功後我國海洋科技又一里程碑,標誌著我國的深潛科考開始進入萬米時代。

從此,萬米深海不再是我國海洋科技界的禁區!

為什麼要去馬裡亞納海溝?

中國人為什麼必須要去馬裡亞納海溝?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吳立新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深海分別佔海洋和地球面積92.4%和65.4%,蘊藏著豐富的戰略資源、能源礦產及生物資源。深海是高科技的舞臺、是重大科技理論的誕生點。深海的國際競爭時代早已揭幕,大力開展深海研究是我國藍色經濟拓展與維護國家安全的有力舉措,對佔領新一輪深海大洋競爭的至高點至關重要。

為此,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將“萬米深海行動計劃”列入其“透明海洋”重大戰略任務的子任務之一,探究馬裡亞納海溝水動力過程、地質與地球物理過程、生物地球化學等多種過程演變規律,揭示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對深部物質循環、能量循環、生命演化以及資源等影響。通過自主研發的海洋儀器裝備,海洋試點因此國家實驗室獲得了諸多珍貴海洋觀測資料,填補了多項海洋科研領域空白。

在上月底返港的“科學號”科考航次中,搭載了來自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技術支撐及船舶和設備保障團隊共計67位隊員。

航次以熱流數據觀測為主,結合多道地震、重力、磁力、多波束等走航式調查,對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俯衝帶中部開展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在重點研究區域開展沉積物底質調查研究,獲得了豐富的海底熱流數據、重磁震多波束等綜合地球物理數據,並在重點海山區獲取沉積物與岩石樣品。

當年對中國海洋科學家難以涉足的深海禁區,如今成了中國海洋科研工作者想去就去,想走就走的探索自由之地。

馬裡亞納海溝,在中國人眼中已不在神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