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情緒穩定,才能使孩子高情商

當孩子之間發生爭吵矛盾,父母應該介入嗎?

在成長的道路上,或許,父母的“不介入”才是最好的姿態......

最近有個叫《媽媽是超人》的綜藝節目,其中,明星媽媽胡可的教育方式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節目中有一幕,胡可的兩個孩子,安吉、小魚兒坐在後座車上互搶玩具。

結果哥哥把弟弟弄哭了。

但是,胡可喝著咖啡淡定的開著車,等待著兄弟倆自行解決問題。

沒多久,兩兄弟已經忘記了剛剛矛盾,和好如初,並愉快地飆歌起來。

父母情緒穩定,才能使孩子高情商​ 胡可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誰說老大就要讓著老二?在可以保護他們不受原則性傷害的情況下,儘量讓他們去想這個事情是對還是錯,是好還是壞,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大人越干涉,他們的關係會越激烈,大人給他們足夠的空間,他們一定會找到他們之間相處的平衡點。”


孩子們能夠自己協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父母情緒穩定,才能使孩子高情商

這讓我想起了,一位幼兒園老師的工作分享。

這位老師說,在幼兒園的操場上,鞦韆和滑梯是孩子們最喜歡去的地方。

滑梯產生的爭執少,每個人滑下去再從後面的樓梯上來繼續可以玩,但是鞦韆可就和玩滑梯不一樣了。一群孩子跑到鞦韆底下,都想搶著去玩盪鞦韆。怎麼辦呢?

其中一個孩子說:搶來搶去,大家都玩不了,我們要按順序來。我先來的,所以得我先玩。不錯,懂得提出規則,還知道為自己爭取利益。

但是,其他孩子不服氣了。

“我先來的。”

“不是,是我先來的。”

“是我先看到的。”

….

先來後到都各有自己的標準,看來,問題還是存在。

這時候,另外一個孩子說話了:那我們比比身高怎麼樣,高的先玩。

這位老師說,當時看了下,覺得這個孩子也好聰明,他差不多是那最高的。但其他幾個孩子們似乎對這個提議沒有什麼異議,因為這個規則,能夠讓大家都有個參照的標準。

這時候,一個女孩說話了:我們倆差不多高,怎麼辦?

規則有小漏洞。但是難不倒孩子們,“你們猜拳吧!”有孩子說到。

“那玩多久呢?”又有一個問題出現了。

孩子們繼續在討論。最後,他們達成了一個協議,就是每人蕩幾個鞦韆,旁邊還有夥伴在計數。

全程老師只是在旁邊,安靜的陪伴,沒有情緒,也沒有干涉。

這位老師還說,在他們幼兒園,老師很少會直接告訴孩子問題的答案。因為他們發現,很多時候,孩子們能夠自己去協商,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是,孩子還沒有起衝突,成年人之間可能就已經開始焦慮了。

成年人的干涉,有時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父母情緒穩定,才能使孩子高情商​ 很多父母都有過類似的經歷,當親戚朋友帶著孩子來家裡玩的時候,自己的孩子不願意和別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或者兩個孩子在玩耍過程中因為爭執玩具起了衝突。

很多時候,我們成年人都習慣地把孩子的這些行為,視為是自私的表現,又或者是為了我們成年人之間的面子。

我們會在客人面前對著孩子說,“你怎麼越來越自私了?你怎麼什麼都不讓別人動?別人只是玩下你的玩具,又不會要你的東西,你怎麼這麼不懂事?你要大方點……”

孩子們玩耍之間,難免有糾紛。而有時候,我們成年人看到孩子之間的衝突,我們的內心也變得焦慮起來。

我們迫切想去解決孩子之間的問題,卻不知道成年人的干涉,往往使得孩子們的社會化功能被剝奪

甚至,我們還會在新聞中看到,因為孩子們的小糾紛,成年人反而大打出手。

高情商的孩子,都有父母情緒穩定的陪伴

父母情緒穩定,才能使孩子高情商




孩子,常常容易受到成年人的情緒影響。

日常生活中,孩子摔倒了,也許只是一下沒走穩摔倒,原本並不覺得疼痛,但旁邊的家長大多一驚一乍的發出驚叫聲,孩子往往受到大人的影響和暗示哇哇大哭起來。

父母如何管理情緒?首先,要承認並接納情緒。也就是說能夠覺察到並承認自己產生了情緒,允許自己去體驗任何情緒。其次,要釐清“自己”和“情緒”的關係,明晰“我在體驗情緒,但我本身不是情緒”,只有把自己從情緒中釐清出來,才能聯結到力量,走出情緒。其次,要探索情緒背後的動力,選擇如何運用這股能量。通過對自我認知的不斷提高,最終達到成功的做孩子的情緒教練,引導孩子學會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緒和生活。

在三歲之前,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互動,是孩子最初最重要的社交活動。而在三歲之後,和同伴的交往,就會逐漸成為孩子的主要活動。 孩子從父母那裡,總是比較容易得到想要的東西,但是如果從同齡的夥伴那裡得到想要的就不大容易。而正是這種人際交往的需求,會促使孩子們之間有更多的分享以促進交往。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剛剛認識的孩子們之間,都是通過分享玩具、零食,然後玩到一起。

和同伴的交往,有利於孩子發展社交技能和個人能力,特別是那些和家庭成員互動的過程中很難獲得的經驗。

正是這種社會化的功能發展的動力,促使孩子學會理解彼此的觀點,互相協商、妥協和合作。

當孩子和同伴交往時,我們可以在旁邊安靜的陪伴,對於孩子之間的衝突,不用太緊張或者計較得失,讓孩子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除非是孩子的行為,可能會傷害自己或是傷害他人,我們才需要介入。

另外,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覺得有必要介入的話,也儘量不要直接對孩子生氣或者處罰孩子,而是需要先傾聽孩子的情緒和想法,當孩子不被情緒困擾和影響的時候,他才能更好的發展自己的社會化功能。

我們常說有的孩子情商高,特別容易融入群體,也特別有自己的主見。因為他們知道如何面對情緒的困擾,並於情緒之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社會化功能好的孩子,往往都是高情商的孩子。

高情商的孩子,正是源自父母情緒穩定的陪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