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加油機發展史與戰鬥案例

所謂空中加油機,就是一種特殊的運輸機,能夠裝在大量燃油,並在空中給正在飛行的飛機(包括直升機)補充油料。

飛機從誕生以來,就被軍事家們所看重。但飛機一次航行的里程和時間取決於其燃油多少。汽車或船隻燃料耗盡可以停下來等待加油,飛機一沒油就得掉下來,所以對燃料更加看重。如果每次都必須回到地面上補充燃料,不但浪費時間,而且受制於場所。此外,如果是裝在炸彈的轟炸機,帶彈降落還有發生爆炸的危險。這種情況,空中加油機就應運而生了。

最早的一次空中加油,如同飛機一樣,都是在美國誕生的。1921年,美國人威利·梅伊把裝有5加侖航空汽油的罐子綁在背上,從一架林肯型飛機的機翼上,爬到另一架飛行的JN-24型珍妮飛機的機翼,然後將油罐中的航空汽油倒進發動機燃料箱。當然,這完全就空中雜技表演。

飛機對飛機的加油首次發生在1923年,在美國加利福利亞,兩架飛機在空中編隊飛行,一上一下,雙機距離保持不變。上面的飛機垂下一根10多米長的軟管,下面飛機上一個乘員站在座艙裡,伸手捉住軟管,插迸自己飛機的油箱。然後,燃油沿著軟管,注入下面飛機的油箱。

這種空中加油全靠人用手捏軟管,非常不穩定,操作難度大,也沒有

什麼實用價值。但以此為契機,各國開始研究專門的空中加油設備,並用載重量大的轟炸機或運輸機改裝成空中加油機。

在加油的時候,首先兩機必須一前一後飛行,保持速度一致,相對距離不變,加油機在前,受油機在後。然後,加油機慢慢放出加油管,受油機“頂上去”,與加油管建立連接,然後輸送燃油。空中加油設備的加油管,主要分為軟管和硬管兩種。

空中加油機發展史與戰鬥案例

1933年,蘇聯一架TB-1式轟炸機採用A.H.扎帕諾萬內研製的加油設備,給一架P-5偵察機進行了空中加油。1934年,美國也研製出了空中加油設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空中加油技術開始用於實戰。40年代中期,英國研製出較為成熟的軟管和插頭錐套設備。1948年,美國空軍將英國研製的加油設備安裝在自己的KB-29和KB-50加油機上。1949年3月2日,美國的B-50轟炸機飛行37532公里,完成環球一週,途中經過KB-29M加油機的4次空中加油。

50年代初,美國研製出更先進加油設備——硬管式(伸縮套管式)。相對於輕飄飄的軟管,這種加油設備更加穩定,但同時對兩架飛機的同步要求也更高。不久蘇聯也研製出類似的加油設備。空中加油技術得到了進一步提高。1957年,美軍5架B-52戰略轟炸機實現了40多個小時的環球飛行,為此共出動了98架KC-97加油機為其加油。

空中加油機發展史與戰鬥案例

空中加油機大部分是由運輸機和轟炸機改裝而成,優勢是載重量大,裝的都,補給能力強,少部分由殲擊機改裝而成,優勢是機動靈活,用來給同型號的殲擊機加油更方便。

加油機的加油設備,按照位置一般有“加油平臺”和“加油吊艙”兩種。“加油平臺”是裝在機身尾部,“加油吊艙”則是懸掛在機翼下面。按照連接器的形態,則有軟管和硬管兩種。

現代的軟管式空中加油設備在40年代末由英國率先研發出來,包括一條20多米長的軟管,用絞盤收放,盡頭上則是一個漏斗式的浮錨。受油機則需要在機頭或者機翼前面裝一根受油管。加油的時候,加油機把軟管用絞盤放出飛機外,收油機把自己飛機的受油管插進漏斗裡面,兩者實現密封連通,然後就可以開始輸送燃油。等充好後,受油機減速,插頭和漏斗自動脫離,兩架飛機分開。

軟管加油設備的好處首先是結構非常簡單,其次一架加油機可以同時放出幾根軟管,給幾架戰機加油,即使兩者的運動存在一些偏差,軟管的彈性也能保證連接安全。缺點則是插頭要插進軟管,對飛行員比較困難;在遭受大氣亂流時更難銜接上。同時因為軟管本身承受力有限,加油的速度較慢,大約每分鐘能輸1噸多燃油。如果遇上耗油量較大的飛機,需要加油比較長的時間。目前採用軟管的加油機有S-3B、KC-130、707-200等。

空中加油機發展史與戰鬥案例

硬管加油機略晚於軟管,於 1949 年 12 月開始使用。加油機的硬管是可伸縮的剛性伸縮管(稱為加油桁杆),平時收起,加油時伸出,可以在一定範圍內上下和水平轉動角度,由專職的加油人員操作。加油時,加油機先伸出桁杆,然後受油飛機跟上,使得兩機之間距離很近。這時候,受油飛機不動,由加油操作員控制加油桁杆伸縮和轉動,使之與受油機上的受油管銜接。

可以看出,硬管加油和軟管加油最大的改進,不是受油機去追逐晃動搖擺的加油軟管,而是專人操作加油管去插入受油機。這顯然比飛機追飛機更容易精確操作。

此外還有“軟硬兼顧”的混合式,如美國空軍的 KC-135 系列,其在加油桁杆的尾端,又發展了一套漏斗式軟管設備。這樣,能同時為裝有兩種受油器的飛機進行加油。

空中加油機發展史與戰鬥案例

冷戰時期,空中加油技術逐漸成熟後,在實戰中得到普遍的應用。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空軍而言,燃油就是最重要的糧草。依靠加油機的補充,可以輕易延長戰鬥機的航程和空中停留時間,甚至實現戰術迂迴,向敵人發動奇襲。

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偷襲位埃及。他們的戰機起飛後,不是並不直接向西南方向攻入埃及東部,而是大幅度向西,先穿過地中海,經空中加油後,繞到埃及的西部,再從背後殺入埃及,一舉擊毀埃及機場的400多架飛機。

六十年代的越南戰爭中,美軍面對狹長的越南領土,多次展開長距離空襲。近十年中,美軍172架KC-135加油機一共飛行194687架次,進行空中加油813878次,為戰鬥機、轟炸機加燃油410萬噸。

1982年的馬島戰爭最後年,英阿兩軍都採用空中加油機擴大己方空軍的作戰半徑。英國不遠萬里參戰,為了保證制空權,除了採用航母運載部分艦載機外,加油機實施的接力非常重要。其“火神”式轟炸機從大西洋的基地起飛,經過空中加油後襲擊了5000公里外的馬島機場。阿根廷的“超級軍旗”飛機也是在空中加油後擊沉了英國“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和“大西洋運輸者”集裝箱船。

1986年,美國向利比亞的卡扎菲實行轟炸, F─111戰鬥轟炸機從英國的基地起飛,由29架加油機對編隊進行8次空中加油後,繞道7000多公里突襲,一舉摧毀了利比亞的蘇制導彈基地。

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軍投入數千架飛機對伊拉克狂轟濫炸,為保障共動用加油機308架,共完成5萬餘次空中加油任務。

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北約出動的240架空中加油機,共實施了1.4萬次空中加油。

新世紀的戰爭中,無論是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還是敘利亞戰爭,美軍“海外遠程打擊”的能力更被重視,空中加油機也就理所當然成為不可或缺的空中補給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