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市中院推动司法改革惠民生

「苏州日报」市中院推动司法改革惠民生

(《苏州日报》2018年1月10日A04版)

去年6月,市中级人民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改革全国示范法院,成为全省唯一获此荣誉的中级法院。

去年7月,智慧审判苏州模式获评全省政法工作优秀创新成果一等奖,受到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乃翔的批示肯定。

改革劲风起,扬鞭马蹄疾。过去一年,全市法院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改革目标,积极主动作为,以改革促创新、求公正、提公信,亮点纷呈。

坚持“入额必办案” 让优秀审判资源回归主业

在吴中区曾经发生一起“路怒”司机杀人案。当天上午,被告人张某驾驶小轿车与曹某驾驶的货车互不相让发生纠纷。被告人张某持钢管上前殴打曹某及其妻子楚某,造成曹某因颅脑伤不幸死亡,楚某受重伤。去年6月26日,市中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此案,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徐清宇坐堂问案,担任合议庭审判长。

院庭长办理重大疑难案件,是推进司法责任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去年,全市法院落实“入额必办案”要求,让进入法官员额的院庭长回归办案一线,充分发挥院庭长作为资深法官富有审判经验的优势,办理“硬骨头”“老大难”案件,大大提高了全市法院司法公信力。去年,全市法院院庭长担任审判长或主审法官,人均审结案件超过276件。

为适应司法责任制改革需要,让法官能专注于开庭、裁判等办案核心环节,剥离其与审判有关的大量事务性工作,实现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法院双管齐下。市中院一方面在全国率先引入审判非核心事务集约管理和服务外包机制,在合法、规范的前提下,将卷宗扫描、 文书寄送等审判事务性工作统一外包并集中实施,最大限度给法官“减负”,这一创新做法得到了中央政法委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市中院探索法学专业大学生、实习律师进法院实习机制,去年,有100多名优秀大学生、31名青年实习律师到全市法院实习。该创新举措经《苏州日报》率先报道后,引来《人民日报》等众多中央级媒体的关注,并入选2017年全国司法考试试题。

推进案件繁简分流 让苏城公平正义再“提速”

“我原本以为,这类涉及伤残的民事赔偿,没个一年半载,很难解决。真没想到,我第一次来法庭,就拿到十万元赔偿金。”外来务工青年小陈拿着刚签字的赔偿协议非常开心。此案从伤残鉴定书出炉,到事故处理完毕,总共不到一个月时间。去年,苏州有数万名群众跟小陈一样,享受到案件繁简分流所带来的诉讼快捷和便利。

去年以来,为进一步优化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全市法院全面推进案件繁简分流机制,综合考量案件数量、类型、难易程度及办案力量等因素,统筹分配案件,实行“简案快审、繁案精审”。在诉讼服务中心和人民法庭设立速裁组,在案件审理中优先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督促程序和简易程序。设立知识产权法庭、环境资源审判庭、执行裁决庭、破产清算庭等专门审判部门,强化专业化审判水平。在道路交通事故、物业、消费权益等纠纷中推出表格式、要素式法律文书,让简易案件判决书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此外,全市法院还着力推进以律师工作站、人民调解室为主要内容的诉调对接平台建设,实现“一站一室”全覆盖,组织律师、人民调解员参与法律咨询,力争诉前化解矛盾,满足新时代群众多元化的司法需求。

凭借突出表现,去年6月,市中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改革全国示范法院,成为全省唯一获此荣誉的中级法院。

建“智慧审判模式” 借助现代科技更好服务群众

去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关于深化司法改革的专项报告中,专门提到了“江苏苏州中院深度应用语音识别技术,庭审笔录的完整度接近100%,庭审时间平均缩短20%-30%”,这是国家首席大法官去年再次为“智慧审判苏州模式”点赞。

为增强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全市法院主动拥抱现代科技,深化以“电子卷宗+全景语音+智能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审判苏州模式”,努力让群众得到更好的诉讼体验。通过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将纸质诉讼材料同步转换为可复制、可读取的电子卷宗,实现立案信息自动回填,当事人立案时间平均减少50%以上。不断完善庭审语音识别技术,实现诉讼参与人语音向文字的同步智能转化,使得庭审效率大大提高。另外,智慧审判系统实现了案件全程网上办理,将可以公开的电子卷宗材料同步推送到网上诉讼服务中心,方便当事人在线查阅,同时,让审判执行主要流程节点信息“零门槛”公开,方便社会监督,进一步提升司法透明度。

去年7月,“智慧审判苏州模式”获评全省政法工作优秀创新成果一等奖,受到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乃翔批示肯定。去年,智慧法院建设国际研讨会在苏州召开,全国政法系统共198批2054人次到中院参观学习。“智慧审判苏州模式”已成为市中院司法改革提质增效服务群众的一张名片,市中院办公室也因此获评“全国法院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