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喻!习近平用“大海论”向世界解读中国经济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白马千群浪涌,银山万叠天高”“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往今来,大海因其浩瀚无边的辽阔,因其海纳百川的胸襟,令无数文人墨客倾倒,在历史画卷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咏叹。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就在今天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以大海为喻,纵论中国经济。精妙的比喻,深刻的哲理,提气的宣示,赢得会场内外高分贝掌声。

为何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不妨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大:中国经济如大海一样庞大

大海之大,首在于其宽阔。很多人第一次见到大海,都会惊叹于它无边无际的壮阔、海波不兴的深邃、气吞山河的磅礴。相比于陆地,大海占据了地球表面面积的71%,是陆地面积的两倍还要多。法国文豪雨果就曾说,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可以说,“大”是海洋的首要特质。

妙喻!习近平用“大海论”向世界解读中国经济

而一说到中国经济,“大”同样是多数人的第一反应。

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82万亿元。这样的体量,让中国经济堪称“大海”

更别说,中国经济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有人便以“中国锚”来形容中国经济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之大、之重要。而世界第一的人口总数、世界第三的国土面积,更是让中国经济有了更充足的发展底气。

无论从经济总量上看,还是从人口规模而言,抑或是按国土面积来统计,中国经济都堪称是“大海”,而绝非“小池塘”。

稳:中国经济如大海一样稳定

大海之大,还在于其稳。习近平说得好:“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

没有风暴的海洋,并不是海,只是池塘。恰恰相反,有风平浪静,也有狂风骤雨,那才是大海的常态。

妙喻!习近平用“大海论”向世界解读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也是如此。发展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境,也会有逆境,有历史机遇,也会有风险挑战。中国经济体量已经如此巨大,作为超大规模国家的种种优势也已经进入了惯性释放阶段,向前发展的趋势,不是一些风雨挑战就能扭转的。

而且,正是经历过风风雨雨,克服过矛盾问题,一个国家的经济才会更加强健,发展的根基才会更加稳固。正所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从当下而言,毋庸讳言,我们遇到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领域不确定性有所上升,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一些领域风险挑战增大。但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我们也正在采取措施积极加以解决,成效已经或正在显现出来。

可以说,中国经济,也可以用一个字总结——“稳”。就像习近平说的那样,是“三个没有改变”: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一时一事上中国经济发展会有波动,但长远看浩荡东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依然是中国经济的主基调。

开放:中国经济如大海一样开放

大海之大,更在于其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拥有“不拒众流”的胸怀,拥有“兼收并蓄”的品格,才成就了大海的广阔和深邃。

水唯善下终成海。大海为万水之归,有着极强的包容性。习近平曾引用过中国先哲老子的一句话:“大邦者下流。”也就是说,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

妙喻!习近平用“大海论”向世界解读中国经济

经历过闭关锁国带来的落后之痛,尝到过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之甜,中国人民深深懂得“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一道理,深刻理解“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这一规律,也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让沿线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筑美好家园,这些包容性极强的举措,显示中国大海一般广阔的视野和胸襟

像大海一样开放包容,这既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古老的东方智慧。只有开放包容,才能带来发展进步;只有互联互通,才能带来合作共赢。

正如习近平所宣示的:“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

潮自东方起,客从海上来。进博会是感受中国经济脉搏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平台。只要在会展中心转转,只要在上海大街上走走,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如大海一样的中国经济,将在开放中愈发壮阔,也将为世界带去更多机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