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初的廣西,羅城仫佬族生活


廣西,山嶺連綿、山體龐大、嶺谷相間,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環繞。境內居住著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世居民族。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廣西分屬桂林郡、象郡。唐朝時期,廣西經濟、文化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廣西是全國仫佬族人口最多的地區,約佔全國仫佬族人口的90%。仫佬族族稱,有自稱與他稱之別。多數仫佬族人自稱“伶”,少部分地區自稱“謹”或“本地人”。漢族稱之為“仫佬”,壯族用壯語稱他們為“布謹”。

仫佬族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元代以前,史書往往將仫佬與“伶”或“僚”並稱,仫佬族的先民被歸屬於當時泛稱的少數民族僚族之中。僚族的稱呼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漢書·西南夷傳》稱夜郎境內的主體民族為“夷僚”。

封建社會的仫佬族地區,土地已相當集中。仫佬族聚族而居,同一宗族的人往往居住在同一村寨內。只是在一些圩鎮和大的村子裡,才存在與別的民族和別的姓氏雜居的情況。住房一般是泥牆瓦頂、三間並列的平房,茅屋較少。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

仫佬族地區過去盛行父母包辦的早婚,少數是自己通過“走坡”戀愛結婚的。婚後有“不落夫家”的習俗。結婚後女子不住在男方家,而是回到父母家,幫助生產勞動,服侍長輩,農忙和節日才回夫家住幾天,等到懷孕生孩子後才長住夫家。

走坡是青年男女的一種社交活動,是談情說愛的方式。按照傳統習慣,男女青年在郊外相逢時,不論相識與否,均可邀請對唱。拒絕別人的邀請,被認為是不禮貌。歌的種類有:“隨口答”,歌詞由唱者即興創作,沒有一定歌本,具有豐富的想象和比擬,包括情歌、勞動歌、苦歌、儀式歌、風俗歌等。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北部,枝柳、岔羅鐵路和S204省道過境。1956年3月,羅城縣改屬宜山地區,1956年7月改屬柳州專區,1965年5月改屬河池專區,1971年改屬河池地區。1983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羅城縣,設立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以原羅城縣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屬河池地區管轄。

羅城,已探明的有煤、錫、銻、鉛、鋅、銅鎳、釩等30多種。全縣現轄7個鎮、4個鄉:東門鎮、龍岸鎮、黃金鎮、小長安鎮、四把鎮、天河鎮、懷群鎮、寶壇鄉、喬善鄉、納翁鄉、兼愛鄉。縣政府駐東門鎮。【廣西羅城,1930年。攝影:沙克福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