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渭平原大气治理需综合施策

中国环境报记者王珊

《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于日前正式印发。《方案》提出,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汾渭平原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4%。并且,明确了相关城市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时间节点,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联防联控和基础能力建设方面同时发力。

《方案》的出台对于压力重重下的汾渭平原大气治理会起什么作用?汾渭平原与京津冀相比在治气方面有何难点?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本版特刊发相关报道,以飨读者。

国家层面的考核依据约束力更强

2018年,对于汾渭平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

这片总面积7万平方千米、总人口数5000万的平原地区,在这一年经历了很多环境领域的“第一次”:2月,第一次被提到蓝天保卫战“主战场”地位;7月,第一次作为重点区域出现在《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中;8月,第一次被列入新一轮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查行动;10月,第一次作为整体出台秋冬季攻坚行动方案……

这些“第一次”背后,正反映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协作小组副组长、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所指出的问题:汾渭平原人口密度大,重化产业聚集,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运输结构偏公路的问题尤为突出,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难下,再加上地形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由此,秋冬季考核成为汾渭平原目前面临的重要节点。“虽然2017年,山西出台了《山西省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西安也制定过《西安市2017年秋冬季铁腕治霾攻坚行动方案》,但这次《方案》的出台使得汾渭平原大气治理有了国家层面的考核依据,相较于之前的地方考核而言约束力更强。”西北政法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副教授丁岩林告诉记者。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部副主任雷宇表示,汾渭平原是目前全国大气污染最高的区域之一,《方案》的出台符合蓝天保卫战的两个目标要求,即补短板和突出重点。这不仅可以助益汾渭平原的空气质量改善和结构优化,也能巩固华北整体空气质量的改善成果。

“一厂一策”破解产业结构之困

位处汾渭平原腹地的韩城、河津分列晋陕交界的黄河两岸,煤炭资源丰富,工矿产业发达,密集分布着数十家钢铁、焦化、煤化工等高污染企业。这些重化企业的烟尘无组织排放问题突出,区域环境风险高,“甚至有时排出的就是黑烟、黄烟。”这是从2017年开始就关注这片区域的环保组织“空气侠”发起人赵亮先后7次去现场调查的直观感受。

“产业结构调整是《方案》的核心所在,也是摆在汾渭平原高排放城市面前的首要问题。”雷宇表示。

对此,《方案》要求精准到“一厂一策”,即2018年10月底前,各城市重点针对钢铁、建材、焦化、铸造、有色、化工等高排放行业,制定错峰生产方案,并细化到企业生产线、工序和设备。同时,实施工业源全面达标排放行动和焦化行业深度治理,强化“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等工作。

“相关措施的落实在秋冬季会对空气质量改善产生效果。”雷宇说,“但仅靠这些措施还不足以解决产业结构的根本问题。产业结构是我国处于转型阶段下不可避免的问题,需要政府进行更长远规划和设计,根据不同阶段的产能需求适时出台相关政策进行调整。”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去过山西运城、晋中等城市调研,他对那里的产业结构用了“糟糕”二字来形容,“山西整体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偏煤化工、焦化行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山西的重难点,其次就是能源结构调整。”

2017年 4月28日,中央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山西,一个月后,督察组意见显示,2014年以来,关中地区违规新建多个火电化工及燃煤供热锅炉项目,违规新上80多台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这是山西四城临汾、运城、晋中和吕梁在2017年连续出现二氧化硫指数超标的源头之一,“临汾AQI一度突破400,当时空气中弥漫着的是煤焦味。”赵亮说。

对此,《方案》中“加快调整能源结构”部分,对清洁取暖、强化散煤煤质监管、开展锅炉综合整治提出了要求,加上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求对焦化钢铁等行业升级改造,“这是‘以燃煤控制为重点’的应有之义,涵盖了二氧化硫居高不下背后的三大原因:以炼焦、煤加工为主的产业集聚、燃煤锅炉淘汰工作滞后以及民用散煤的面广质差。”雷宇谈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自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中,以上4个城市也提出了二氧化硫下降的具体指标,其中临汾要求市区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在2017年度基础上下降20%。

除此之外,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陕西省环境保护细粒子重点实验室主任曹军骥指出,汾渭平原地处我国西部,降水较少,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先天具有扬尘排放高的特点,这也是汾渭平原和京津冀地区之间的自然因素差异。所以,《方案》里面针对汾渭平原扬尘治理,包括道路扬尘、施工扬尘以及露天矿山也提出了严格的综合治理要求。

区域联防联控体系建立需求迫切

禹门口黄河大桥,是秦晋两省的连接者,也是汾河平原和渭河平原污染传输带的见证者,诉说着这片区域的休戚与共。在西南风作用下,陕西韩城龙门工业区的污染团会跨过黄河,与山西河津的污染团结合,直奔西安而去。

诚然,燃煤污染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汾渭平原城市群的共性问题,共性又寓于个性之中。曹军骥举例道:“洛阳是一个石化城市,化工园区整治列在了市产业布局调整的前几位。山西四城焦化行业多,二氧化硫是目前需要抓住的主要矛盾。西安、咸阳工业门类比较齐全,污染物以氮氧化物和颗粒物为主,综合性措施需求更为迫切。”

据了解,目前,包括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陕西省环科院在内的20余家科研力量正在为汾渭平原城市群制定“一市一策”治理方案。

在“一市一策”的前提下,区域联防联控体系建设也十分迫切,以西安为例,其处在汾渭平原东西气场影响的中间位置,污染累积效应明显。然而,三省交界处污染的传输监测和加密观测机制都不完善。因此,《方案》明确要求,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2018年12月底前,区域内各区县全部建成包含6项参数在内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

2017年,陕西省颁布《陕西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实现了关中地区统一预警分级标准、应急响应等级和措施。“但这远远不够,汾渭平原需要一个纳入三省城市群的统一产业规划和排放标准。”丁岩林说。

彭应登建议,应尽快启动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开展系统的污染源排放清单、污染特征观测、区域传输等相关研究,加强区域一体化的大气污染立体监测网络,以打破汾渭平原城市群“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局面。

10月30日,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5个督察组已经陆续进驻陕西、山西等10省(区),秋冬季考核下的汾渭平原结果会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