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週年主題報道觀察(五)新玩法讓改革開放報道“潮”起來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观察(五)新玩法让改革开放报道“潮”起来

全文共3155

閱讀大約需12分鐘

在改革開放40年這樣重要的歷史節點上,主流媒體卯足全力,從年初開始,便陸續推出了一批時間跨度長、內容形態豐富的策劃報道,多維度展現全國各地的發展鉅變。

這一年改革開放報道中有哪些有新意有創意的報道玩法?透過本期傳媒津津道的案例分享,我們不妨一起來回顧一番。

1

打造IP:讓時光快閃

由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發起的致敬改革開放40週年線下快閃店——“時光博物館”10月下旬正式開館。

時光博物館通過快閃店的形式把記憶實體化、數據化,先後在北京三里屯、國家博物館、上海、深圳開館,場面十分火爆。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观察(五)新玩法让改革开放报道“潮”起来

(“時光博物館”相關截圖)

事實上,在“時光博物館”推出的前夕,人民日報便開始密集預熱,如H5《為了遇見你 這座博物館等了40年》,讓用戶在漫畫H5中,選擇不同物品生成不同年代的“穿越圖”,定製專屬時光;開館後,又配發了多個新媒體產品,如推出MV《時光會記得》;H5《打開一份40年記憶的共享文件》、《看,這就是當年的我》等,讓時光博物館不僅僅只是一個博物館,而是成為了一個全民關注的爆款IP。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观察(五)新玩法让改革开放报道“潮”起来

(《為了遇見你 這座博物館等了40年》、《打開一份40年記憶的共享文件》、《時光會記得》相關截圖)

通過一系列產品的相互配合,“時光博物館”成為了全民爆款,而以快閃形式將普通人40年的記憶落到實處,也是主流媒體線下活動的一種新嘗試。浙江新聞客戶端早於人民日報,在9月29日便推出了四十年時光快閃店,最大程度上還原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史印記,成為國慶假期眾多浙江人打卡的新時尚地標。

2

藉助數據:讓回憶沉澱

時間是最客觀的見證者,當時間長河伴著改革開放而來,40年的歲月也靜靜濃縮在了龐大的數據庫裡。藉助自身或是他人沉澱的數據,主流媒體通過一系列融媒體產品,將40年的變遷呈現在讀者面前。

我們發現,在今年的報道中,新華社藉助大數據做了不少優秀的新媒體產品。

比如,新華社參與了國家博物館推出的“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除了設置線下展區,新華網還推出H5,通過歲月羅盤來展現改革開放40年來重大事件及新華社經典報道的圖文及視頻內容。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观察(五)新玩法让改革开放报道“潮”起来

(《快來看!我們發明了一個時光穿梭機》相關截圖)

此外,新華社將自己的創意與其他平臺的數據結合,也推出了不少有創意的報道,如聯合網易雲音樂和人工智能團隊運用人臉識別技術,將面部識別與年代金曲進行組合創新,推出了人臉識別互動產品,用戶可以根據人臉識別匹配分析歌曲並自動播放,富有樂趣;再如與百度合作推出的互動H5產品,通過邀請用戶選擇改革開放40年來心目中的新事物,來自動為用戶生成其專屬詞雲。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观察(五)新玩法让改革开放报道“潮”起来

(《掃描人臉生成你的時代金曲》《改革開放40年,我們一起說說“新”》相關截圖)

3

換個載體:讓報道來到身邊

除了策劃報道,主流媒體也將視角滲透到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地鐵上、LED路牌……在細微處讓普通人感受到中國發生的鉅變。

人民網、人民日報全國黨媒平臺和哈囉出行,就聯合推出了徵集活動《改革印記》,在城市中的哈羅單車上,可以看到“致敬40年 改革在路上”的字樣,顯眼又醒目;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則聯合廣州地鐵,在廣州地鐵五號線首發“中國有我”改革開放40週年主題列車,並用AR技術展示了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和那些溫暖人心的祝福語。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观察(五)新玩法让改革开放报道“潮”起来

(哈囉單車“致敬40年 改革在路上”、“中國有我”改革開放40週年主題列車相關截圖)

新快報社則聯合廣州公交集團舉辦“友愛℃,時光穿梭”公交體驗活動,將已經退役的舊式公交車“穿梭”到市民眼前,供市民乘車體驗。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观察(五)新玩法让改革开放报道“潮”起来

(“友愛℃,時光穿梭”公交體驗相關截圖)

新華社還推出AR產品《天地工程》,以虛擬的火箭為載體,讓用戶感受到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進步。新華社客戶端的用戶在任意平面上掃描,都可以看到火箭在你面前發射的全過程,動態效果逼真,用戶還可以自己來選擇火箭機身上和改革開放相關的文字。AR技術看似不新奇,但用在這裡,卻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观察(五)新玩法让改革开放报道“潮”起来

(新華社AR產品《天地工程》相關截圖)

4

平臺轉移:搭上流量快車

2017年短視頻市場迎來爆發性增長,短視頻行業也開始向內容多元化發展。2018年,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愈發火爆,主流媒體也紛紛進場跑馬圈地,通過有趣好玩的互動,來爭奪用戶的心。

中國網和快手合作推出徵集活動“美好40年”,鼓勵快手用戶結合自身的特色,用短視頻記錄生活中的美好變化;河南手機報則聯袂抖音推出了“改革開放四十年,家鄉變化抖一抖”特別報道,幾千個“抖友”上傳原創短視頻“抖”出家鄉美;央視網、央廣網等媒體聯合火山小視頻發起“行家故事40年”徵集,讓用戶通過短視頻分享新興行業故事,記錄自己親身感受到的改革變化和美好生活。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观察(五)新玩法让改革开放报道“潮”起来

(《美好40年》《改革開放四十年,家鄉變化抖一抖》《行家故事40年》相關截圖)

除了短視頻平臺,同樣聚集流量的微博、在線答題平臺等也成為了主流媒體改革開放報道的宣傳陣地。如中國日報在微博和抖音上同步推出“文化名人手語致敬改革開放40週年”短視頻欄目,邀請文化藝術界名人通過簡短語言和手語手勢,表達對祖國改革開放40週年的祝福;央視新聞在微博推出“曬曬我家的全家福”互動徵集;央視財經與在線答題平臺合作推出了央視財經“厲害了我的國”答題專場,吸引超過1500萬人次的網友參與,用戶在答題的同時,感知40年來生活變化。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观察(五)新玩法让改革开放报道“潮”起来

(《文化名人手語致敬改革開放40週年》、《曬曬我家的全家福》、《厲害了我的國》直播答題相關截圖)

5

用戶參與:迅速生成UGC產品

在重大主題報道中,為了吸引用戶的關注和參與,不少主流媒體都會推出徵集活動,讓用戶可以參與到報道中來,成為報道的一部分。今年,對於改革開放40年的報道,不少主流媒體也是這麼做的,徵集懷舊老物件、難忘的故事等,各類活動層出不窮。

但在改革開放40週年的策劃報道中,我們發現有的徵集活動已不再僅僅停留在讓用戶貢獻素材,而是形成了報道角色的轉換,並且通過簡化製作流程,讓用戶可以更容易參與進來,成為報道的核心作者。

例如新華社客戶端聯合來畫視頻、視覺中國等多家機構和媒體,共同舉辦“一起來畫——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動畫短視頻大賽”,為了鼓勵更多人參與其中,來畫還針對大賽主題,設計並上線了一批“改革開放”系列模板,為參賽用戶提供創意靈感,也降低了視頻製作的技術門檻和時間成本;新華社和動圖宇宙推出的另一個活動“全民拍動圖——為改革開放打Call”則為用戶提供了自拍素材,讓用戶可以自行製做為改革開放打call的表情包;澎湃新聞推出的“40年家國協奏曲”微視頻徵集,同樣從用戶角度出發,為用戶創造了一條“記憶之路”,用戶可以直接在澎湃新聞的模板中添加內容,輕鬆創作。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观察(五)新玩法让改革开放报道“潮”起来

(《一起來畫》、《全民拍動圖》、《40年家國協奏曲》相關截圖)

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中國的發展變化,老百姓是最有發言權的。通過這樣模板化的產品,降低內容生產門檻,讓用戶直接參與到報道策劃中來,無疑賦予了改革開放40週年報道更多的活力和感染力。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观察(五)新玩法让改革开放报道“潮”起来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报道观察(五)新玩法让改革开放报道“潮”起来

熱文回顧

不是科班出身的何百林連續4年獲中國新聞獎,他是怎麼做到的

美國媒體實踐:“內容+”,激活媒體新生產力

方衛英:在融合的海浪裡奮力搏擊,全面提升融合經營競爭力

記者,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文化新聞需要“考古發掘”式地去採寫

來看看這幾張歐美報紙是怎樣擺脫“廣告依賴症”的

“財新”的數據新聞怎麼能做到”拿獎拿到手軟”

傳媒評論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聚焦傳媒大行業的創新變革

研究全媒體、全產業鏈的融合創新

打造媒體人交流經驗、探討新知的平臺

訂閱《傳媒評論》雜誌其實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郵局訂閱

郵局代號:32-229

全年定價96元

每冊定價8元

訂閱方法:發送“我要訂閱”至公號後臺

或電話 85310377 85310379

歡迎訂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