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西藏之旅:藏王故里—波密

2012西藏之旅:藏王故里—波密

昨晚入駐波密,得以對波密多了一層瞭解:波密,位於西藏東南部,帕隆藏布河北岸,距離拉薩市636公里。"波密"藏語意為"波窩",是"祖先"之意,為吐蕃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的出生地,因此又被稱為"藏王故里"。

在西藏藏民的傳說中,聶赤贊普本是天神的兒子,後降臨人間,到了現在山南境內羌脫神山,被十二個放牧者看見了。這個小夥子的言語舉止與本地土著不同。放牧的人們辨別不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應該如何處置這個年青人,便派人回聚居點報告。長者派出十二個頗為聰明的巫師教徒上山,盤問小夥子從哪裡為,這個小夥子用手指指天。

這夥人以為小夥子是從天上來的,是"天神之子",格外高興。十二人中為首的便伸長脖子,給這位"天神之子"當坐騎,前呼後擁地把他抬下山來。聚居在這裡的人們,見這個從天上來的小夥子,長得聰明英俊,便公推他為部落首領。

這就是後來"吐蕃"部落的第一位領袖。人們尊稱他為"聶赤贊普",也就是"用脖子當寶座的英傑"。藏語口語,"聶"是"脖"的意思,"赤"是寶座,"贊普"是"英武之主"。

自此,歷史上把藏王稱為贊普。這個聶赤贊普,便是吐蕃部落的第一個首領。苯教典籍還把聶赤贊普說成是色界第十三代光明天子下凡,所以氏族和笨教徒共同把他擁立為王。從他開始,到吐蕃王朝建立,一共傳了三十二代。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歷史上確有聶赤贊普其人,根據《雍布拉康志》、《迪烏宗教源流》等藏文史籍的記載,聶赤贊普出生在西藏波密,因相貌古怪、性格剛烈,被家庭放逐,當他遊歷到雅礱河谷時,結識12名代表當地各部落利益的苯教徒(西藏原始宗教),並被推舉為王。隨後,聶赤贊普將周圍小邦收歸為屬民,劃分尊卑,宣揚苯教。從那時開始,藏民族衝破以血緣結成的氏族障礙,開始以地域來劃分屬民。

今天山南地區乃東縣的雍布拉康城堡,就是聶赤贊普為了防止其他部落的侵犯乃至野犛牛群的衝擊而建造的,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座宮殿,也是西藏最早的建築之一,後來成為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在山南的夏宮,五世達賴時改為黃教寺院。這座外表普通、形似碉堡的多層建築,其構造的精緻程度也許無法與布達拉宮等建築相提並論,但在藏民們的心中,雍布拉康卻是藏族文明的起源。

聶赤贊普子孫綿延至第三十二代,十三歲的松贊干布登上了王位,僅用二十年時間,就平定了內亂,收復象雄國,攻佔吐谷渾,統一了青藏高原。

作為吐蕃國王,他在拉薩新建王城,迎娶了大唐與尼泊爾公主,繼而引進佛教,創制藏文,成為西藏史上的一代英主。

公元869年,朗達瑪毀佛亂政,引發平民暴動。吐蕃王朝從此一分為二:朗達瑪長子沃松佔據故鄉雅隆,次子云旦佔據衛茹。其後天下大亂,吐蕃王氣衰竭。

然而遠在雅江下游的波密,據說還有殘存的土王,自元代起,由於山高皇帝遠,波密附近的深山幽谷,一直歸土王管轄。土王桀驁不馴,自恃地形險要,山民剽悍,竟然在墨脫附近建立地東、嘎朗央兩個宗,一度將勢力擴展至下珞隅。

據傅嵩林《西康建省記》,清道光年間,波密土王曾經"甘結歸順"。按照甘結,他理應向拉薩噶廈繳稅。趙爾豐帶兵到昌都,卻發現這個土王拒不繳稅,理由是"波密乃中國大皇帝屬民"。土王還派人到昌都要求內附,自稱該部系漢人後裔,並將其所種之糧、所織之布呈驗於趙大帥,以確認其漢人之據。經查,"漢人後裔"無根據,清軍乃舉兵進佔波密,土王望風逃走。

另據西藏軍區調查:1924年噶廈派官去波密登記人口,強行收稅,引起波密王旺欽頓堆的反感。次年,噶廈派藏軍七代本進駐波密,波密王率眾抵抗,擊斃達那瓦代本。

1927年噶廈發起大規模清剿,波密王戰敗,逃至白馬崗(墨脫),又經下察隅逃到薩地亞,被印度人軟禁。但他設法逃出,擬自雅江下游返回波密。返鄉途中,他被隨從殺害,波密王從此滅絕。

其後,噶廈將其領地分封給拉薩三大寺,並設立曲宗、易貢、傾多三宗。1959年,人民政府將這三宗改為墨脫、波密兩縣。

波密縣城的駐地為扎木鎮,人口不足萬人,但流動商販卻有好幾千人。昨晚入駐的酒店,還有吃飯的餐廳,均為外地人所為。

酒店不能提供早餐,就到街上找了一家早餐店大膽地選擇了"油條+稀飯",因為我確信這裡的炸油條所用的油絕非內地的"地溝油",因為這裡實在是太偏僻了!

2012西藏之旅:藏王故里—波密

吃早餐過程中,有一藏族小夥子過來問:去墨脫?

墨脫,也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但不在本次的行程之列。

墨脫縣是林芝地區下轄的一個縣,位於西藏東南部,地處雅魯藏布江下游,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東端南麓。面積3.4萬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萬畝,森林面積3200萬畝。境內的居民主要為門巴族和珞巴族。著名的雅魯藏布大峽谷主體段都在該縣境內。這裡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環境最好的地方,也是西藏最溫和,雨量最充沛,生態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墨脫"一詞在藏文中是花的意思,意為"隱秘的蓮花",墨脫境內到處是莽莽林海,山花怒放,高山湖泊,飛流急瀑,被譽為西藏的"西雙版納"。

過去墨脫也稱"白瑪崗",是蓮花聖地之意。由於處在喜馬拉雅斷裂帶和墨脫斷裂帶上,地質活動頻繁,地震、塌方、泥石流不斷,加之氣候潮溼多雨,墨脫縣曾經是全國2100多個行政建制縣中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人力背夫是這裡唯一的運輸方式,當地人過著幾乎與外界隔絕的原始生活;石鍋和筷子是運出大山的僅有商品。

因為地勢隱蔽,墨脫被稱為"隱藏在雲霧、雪山、密林中的人間絕域"、"地球上的最後秘境"。從前去墨脫,必須翻雪山、攀峭壁、穿密林,用自己的雙腳長途跋涉、步步丈量。通往這天堂般美麗地方的道路如同煉獄,江兩岸山壁陡峭,深谷中江水洶湧,許多路段是在峭壁上鑿成的天險,一面是陡峭的山崖,一面是萬丈深淵;山口處不分冬夏都是白雪皚皚,沿途是猝不及防的雪崩、驟雨、飛石、泥石流諸多艱險。

自墨脫解放以來,政府曾選定了五條修路路線,並付諸了行動。但因多方原因,最終未能讓汽車順利駛進墨脫。許多專家經多年勘察,得出的結論是:墨脫處於喜馬拉雅斷裂帶和墨脫斷裂帶上,地質活動頻繁,是地震、塌方、泥石流的多發地帶,加之墨脫的氣候潮溼多雨,使得墨脫實現通車的願望困難重重。

20世紀90年代,全程141公里的扎墨公路(波密縣扎木鎮--墨脫)建成,這條耗巨資修成的公路,只開進過一輛汽車就宣佈報廢,而這輛車開到墨脫後就成了永久的"文物"。公路上長滿了灌木和雜草,許多路段路基已坍塌,有的地方已成了巨大的滑坡面,路上架設的橋樑僅剩下一些鏽蝕的鋼架。

據媒體報道,2009年4月20日,我國最後一條通縣公路--墨脫公路新改建工程奠基儀式在嘎隆拉雪山口舉行。

但實際情況如何?

"去墨脫需要多長時間?"我隨口問那位藏族小夥子。

"正常情況用6個半小時,如果下雨,就不知道了!"小夥子很實在。

"多少錢?"我又問了一句。

"每人300元!"藏族小夥子邊回答我的問題,邊用手指了指停在路邊的豐田越野車。

"這次去不了,下次找你!"我也很實在,畢竟時間有限!

早餐過後,沿著扎墨公路步行了500米,起點是用藏語、漢語書寫的"扎墨公路通車紀念碑",雖然只是做了一個宣告就結束了,成了名符其實的"0"公里起點紀念碑。

繼續前行就是流經扎木鎮的帕隆藏布江大橋,在橋頭立有另一塊石碑:中國終極越野起點。

今天我的目標是返回林芝,至於墨脫,只能留待下一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