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感受到的“當下”是真實的嗎?

我們感受到的“當下”是真實的嗎?

時間是我們最珍貴的財富,因為時光一去不復返。但到底什麼是時間?時間又能幫助我們做些什麼呢?

時間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幫助我們記錄當下,記錄此時此刻發生了什麼,只有給一件事加上時間的刻度,才能構成我們熟知的現實世界。但你有沒有考慮過,我們所說的“當下”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呢?

如果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講,大腦並不存在一個確定的當下或者現在,這一切只是我們人類自身的感知,當下只是我們的感知,而這種感知是大腦把各種不同信息蒐集起來的信息拼湊而成的。既然有一個蒐集的過程,那麼必然就會存在時間差。所以說我們自身感覺到的現實相對於真實的現實已經有了細微的滯後,而且由於大腦需要對各種信息進行處理,就可能會對現實產生錯覺。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的大腦對於“當下”的認知,需要理解三個方面:

不同信息傳遞到大腦的速度不同。視覺、聽覺和觸覺的傳播速度都不相同,比如在下暴雨打雷的時候,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才聽到雷聲,所以我們感知各種信息的速度是有差別的。因為光速比聲音傳播的快,視覺感知的速度會比聽覺略微的快幾毫秒,而觸覺的感知依賴於神經傳輸到脊柱,所以會更慢一些。

同樣是光學的信號,不同顏色的傳播速度也會不一樣。比如說紅色傳送到大腦的速度最快,綠色其次,而藍色更慢一些。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當我們在一片草地上看到藍天白雲和地上紅色的花朵時,應該是先看到紅花,然後是草地,最後才是藍天。

我們感受到的“當下”是真實的嗎?

33

大腦對信息的處理方式依然停留在原始狀態。雖然人類已經進化了好久,但是遺憾的是我們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依然停留在三、五萬年前的狩獵採集階段。當時大腦最重要的功能是對身邊的危險狀態作出迅速的反應,從周圍的環境中迅速找到因果關係,而不是通過理性思考來分析當下的各種情況。

我們感受到的“當下”是真實的嗎?

瞭解了這些我們就能更好的就理解大腦所構建的現實,其實現實無非就是大腦將各種碎片信息整合成的一個整體,而這種經過加工的信息是有滯後性的,大腦需要0.08秒的時間去處理收集到的碎片信息。

大腦在拼湊信息的時候也會遵循兩個原則:一個是是同時性,將相隔時間小於0.08秒的信息組合起來形成一個現實的畫面。比如當你和一個人面對面談話時,你看到對方嘴唇的開合是一個信號,聽到對方的聲音是一個信號,兩個信號其實是有時間差的,聲音信號會滯後一點,但你並沒有感覺到,這是因為這種滯後遠遠小於0.08秒。但是如果你隔著幾十米看一個人拍籃球,就會感到他的聲音和動作之間是其實有一點不同時的,會有一種動作和聲音脫節的感覺。此時兩個信號的間隔就大於0.08秒,所以大腦不再會把他們拼湊成為一件事。

我們感受到的“當下”是真實的嗎?

另一個則是因果性,大腦會盡可能地將人的行為和後續發生的事情建立起因果關係。比如你用遙控開關對著電視按下開關鍵,1秒鐘後電視打開了,大腦就會建立一種因果聯繫,因為你按下了遙控,所以電視機開了。這種因果性很重要,因為大腦需要通過這種因果聯繫幫助我們對各種行為的後果做出預判。

我們感受到的“當下”是真實的嗎?

這種拼湊起來的現實有時候並不是最準確的真實,有時候甚至會讓大腦產生因果倒置的幻覺。但是大腦的這種工作方式其實很正常,這是感知一直在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結果。大腦處理各種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與外在世界互動,它需要不斷去處理這種不同細微時間差帶來的混亂,然後把它們拼湊成更“完整”的真實,儘可能去預測許多行為的結果。

所以我們感受到的當下是真實的嗎?相信你已經對這個問題有了一個全新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