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會宣言:強調清潔能源的重要性!期待中國方案

日前, 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三次峰會剛剛結束,本屆峰會主題為“為公平與可持續發展凝聚共識”,G20成員、嘉賓國領導人和國際組織負責人圍繞世界政經問題進行討論,通過了《G20領導人布宜諾斯艾利斯峰會宣言》。

其中《宣言》第二十二條指出:我們認識到能源在幫助塑造我們共同的未來的關鍵作用,我們鼓勵將增長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相結合的趨向於清潔,更靈活透明的能源轉型系統,以及能效方面的合作。我們認識到通過增加對可再生能源、技術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將會給創新、增長和就業創造新機會。同時還提到,將擴大全球範圍內,尤其是貧困地區的能源可及性。

晶科能源是今年阿根廷B20能源、資源效率和可持續發展議題組(Energy, Resource Efficiency & Sustainability)的核心成員,也是全球新能源企業的代表,該公司指出,太陽能平價上網將革命性地改變電力商業模式,引領全球經濟進入新的氣候經濟時代,促使太陽能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具成本效益的可行方案以及解決全球範圍內,尤其是貧困偏遠地區的能源可及性問題。各國政府和企業應儘快採取相應措施,抓住當下平價上網發展時機,以實現下一輪的綠色經濟發展。最終,該建議被寫進ERES議題組第三條建議,並最終被納入G20領導人峰會宣言。

日前,國際能源署(IEA)發佈了兩份20國集團(G20)能源轉型報告,描述了G20國家在實現經濟現代化和多樣化、改善能源安全、確保能源獲取、改善空氣質量、緩解氣候變化方面的進展和挑戰。

在《G20國家的能源轉型:向更清潔、靈活和透明過渡》報告中,IEA全面跟蹤了G20國家在能源轉型、能源獲取、波動性能源系統集成及系統靈活性、化石燃料補貼改革、能源效率及相關投資和清潔能源技術方面的進展。

能源轉型向清潔能源系統過渡

能源效率是全球能源經濟有效和安全轉型的關鍵。能源效率已成為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的主要因素,其影響大於可再生能源的進步。G20經濟體的能源效率有所提高,2015年的能源強度比2000年低21%,2010-2015年G20國家能源強度以每年2.4%的速度下降,到2030年全球能源效率提升的速度將翻一番。

如果不採用嚴格的能效標準,供暖和製冷需求的增長可能會對電力安全造成壓力。同樣,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推動運輸需求,卡車燃油經濟性標準可能補充現有的汽車標準,並大幅削減全球柴油消費增長。

G20國家處於向更清潔能源系統過渡的最前沿。G20國家一直引領可再生能源的部署,風能和太陽能光伏發電進展最快,2016年G20國家佔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80%。

在政策框架、技術創新和日益激烈的競爭作用下,可再生能源成本顯著降低。在未來五年內,大多數G20國家的波動性可再生能源將超過供電的10%,系統集成將成為進一步部署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主要挑戰。

然而,供暖和運輸這兩個重要領域可再生能源的增長速度要慢得多。2016年,可再生能源僅佔全球供暖需求的9%,而生物燃料則僅滿足3%的交通能源需求。雖然由可再生能源電力驅動的電動汽車數量正在迅速增加,但仍僅佔車輛總量的一小部分。

由於政策支持以及風能、太陽能光伏和發光二極管的技術競爭,清潔能源投資一直保持強勁勢頭。2016年,電力行業的總投資首次超過石油和天然氣行業,其中:燃煤發電投資下降;可再生能源投資雖然保持不變,但由於成本下降,產能創紀錄增長;能效投資增長了9%。

能源轉型向公平和可持續發展

當前G20國家的能源消耗仍主要由化石燃料產生,煤炭仍然是G20電力組合中最大的單一燃料。儘管近年來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和能源強度降幅顯著增加,但在G20國家快速增長的能源供應中,石油、天然氣、煤炭和核能的總份額在過去30年中並沒有顯著變化。

世界各國政府目前和預期的行動尚不足以完全實現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中與能源和氣候相關的目標。

2017年IEA《世界能源展望》中的IEA可持續發展情景表明,未來G20國家的可持續能源全球經濟效率應為現在的兩倍,是可再生髮電的三倍(到2030年約為50%,到2040年為60%),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耗中的份額將翻一番。

目前對能夠保證供應安全的更廣泛清潔能源技術組合的投資仍低於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所需的水平。

雖然過渡到可持續能源意味著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使用,但在未來幾年內,天然氣和煤炭將繼續在許多國家的能源結構中發揮重要作用。為實現公平和可持續能源轉型,應更加重視支持清潔能源技術的創新;支持並培訓相關工人使用新技術,並將可能出現的終端用戶因能源成本波動等的影響納入管理。

技術創新對於減少化石燃料發電的環境影響和推動清潔能源技術進步至關重要。儘管電動汽車和電池存儲的發展總體呈現積極趨勢,但近年來全球能源研發支出停滯不前,需要額外的動力來推動對大型水電、生物燃料、低碳供暖和運輸、核能及碳捕集、利用和儲存(CCUS)技術領域的投資。

大多數G20成員都支持“創新使命”這一政府間倡議,旨在推動清潔能源研發投資在五年內翻一番。與電動汽車、動力系統和相關的技術則吸引了大部分私營部門的投資。

加大對更靈活能源系統的開發力度

G20國家的能源系統必須適應不斷變化的能源需求模式、波動性可再生能源份額的增加、電動汽車帶來的新機遇以及能源部門數字化的普及。

因此,隨著波動性可再生能源的份額增長、許多G20國家的核電站老化和化石燃料電廠退役,保障電力系統的穩定性和增加靈活性正成為關鍵挑戰。在這些挑戰中,能源安全仍然是能源系統轉型和靈活性的核心要求。

隨著更多波動性可再生能源進入系統,維持能源安全將需要更多靈活可調度的發電廠、增強電網、通過區域集成擴大互連、增加需求響應和存儲更多能量。隨著電力系統更加清潔,其他部門的電氣化程度越來越高,特別是運輸部門。反過來,更加電氣化的運輸部門可以為電力系統靈活性提供選擇。

為了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率、保證供應安全和可再生能源的經濟有效整合,許多G20國家正在進行區域市場一體化,北美、歐盟、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區域一體化高度發達。

確定區域天然氣和電力市場一體化的原則包括:區域規劃和資源充足性評估;開發互連器;建立區域機構;市場和監管逐步協調。

注重天然氣在能源轉型中的作用

天然氣在未來幾十年具有巨大潛力,因為它可以增加電力系統靈活性,可以將低排放燃料大規模整合到能源系統中,並可應用於工業、供暖和烹飪以及運輸等領域。在決定逐步淘汰煤炭,推動區域合作和市場一體化以確保供應安全的國家,天然氣發電的作用將顯著增加。

由於技術創新快速發展,非常規和新的天然氣資源得到開發,許多G20國家擁有了大量天然氣儲備。天然氣的社會和環境效益取決於有效監管和高行業標準,以確保公眾持續接受天然氣並限制甲烷排放。

儘管全球天然氣價格趨於一致,並且液化天然氣供應更具靈活性,但天然氣供應安全仍不可忽視。通過國內管道和液化天然氣,持續投資和開發更大平衡區和天然氣樞紐的區域一體化天然氣市場,對於提升供應安全、經濟效率(特別是價格趨同)和透明度至關重要。

提高能源市場和系統的透明度

透明度是在利益相關方和整個社會之間就能源轉型達成共識的基礎,透明定價對於瞭解能源成本以及市場和能源系統以實現具有成本效益的成果至關重要。G20國家一直致力於減少低效化石燃料補貼,使能源定價更加高效和透明。

通過可靠的跨部門數據來跟蹤和調整政策可以指導能源轉型,終端用戶的能源消耗數據及其影響因素有助於各國制定能效指標、評估行動的必要性並跟蹤進展情況,靈活的政策能夠確保所有市場參與者可以享受數字化的好處。

充分利用G20在能源轉型方面的合作機會

G20國家通過各種場所和合作舉措參與和分享其能源轉型經驗,為未來G20能源轉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建議遵循以下準則迎接挑戰:

就公平和可持續發展達成共識,在能源規劃、適應力和能源安全、區域合作和市場整合、化石燃料在轉型中的作用、能效指標和可再生能源、能源市場設計和電力系統的靈活性等方面,進行能源轉型更密切的合作和經驗交流。

促進私營和公共部門對各種能源技術的投資,建立穩定和強大的監管框架和透明的能源定價結構,以促進私營部門的投資。

刺激創新融資,利用多邊開發銀行和多邊氣候融資機構的支持,促進關鍵地區的投資,包括通過G20金融軌道。

加強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技術組合的創新,在風能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成功基礎上,通過投資研發更廣泛的關鍵清潔能源技術以及加強電力部門以外的投資來降低技術成本,通過各種合作場所擴大合作。

確保經濟有效和安全的能源轉型,加快降低能源強度,通過最低能效標準和跨工業、交通運輸、建築和家電的節能標籤計劃擴大行業覆蓋範圍,到2030年使年增長率提升一倍。

最大限度地提升空氣質量、增強能源獲取和減緩氣候變化,到2030年應將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份額增加兩倍,並使可再生能源在總能源消耗中的份額翻番,同時加快可再生能源在運輸、供暖、製冷和工業方面的部署,以支持電氣化的發展。

促進電力系統靈活性方面的合作,提出G20路線圖,評估靈活電網和發電廠、區域一體化和互聯互通、能源儲存和需求響應以及電氣化和數字化的貢獻。

將區域合作作為能源轉型的指導原則,以確保基於靈活性、區域一體化和透明的能源市場和能源系統進行安全經濟高效的轉型。

繼續投資天然氣供應基礎設施和擴大區域一體化,液化天然氣合同條款應更加靈活,以加強天然氣貿易、供應安全和對市場波動的抵禦能力。

跟蹤部門間和整個經濟的能源轉型,採取更強有力的行動來縮小能源數據差距,特別是能源終端用戶數據、能源研發的公共/私人支出以及能源部門的數字化。

推動全球清潔能源技術轉讓、研發和開發,承諾加強參與其他多邊工作。作為能源轉型合作的一部分,G20應建立能源創新議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