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是深圳?

憑什麼是深圳?

憑什麼是深圳?

許多年之後,任正非應該還記得1987年10月那段無比灰暗的歲月。

當時,這個43歲的復員軍人因為做生意被騙200萬元鉅款,被南油集團除名。隨後,妻子也在各種家庭矛盾中離他而去。他和父母、侄子一起蝸居在一間十幾平米的小房子裡,還有一兒一女、六個弟妹需要照顧。

憑什麼是深圳?

擺在任正非面前的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中年危機:失業,離婚,負債累累,生活無著……

我們不知道此時任正非經歷了怎樣的內心掙扎。最終,他東拼西湊了21000塊錢,在南油大廈A區16棟兩間簡陋無比的小房子裡,創辦了一家小公司:華為。

憑什麼是深圳?

此時,就在離任正非僅4公里的蛇口工業區,32歲的蛇口社會保險公司副經理馬明哲,受命全面負責籌備平安保險。

同樣是在1987年的深圳,另一位復員軍人,36歲的王石將公司改名為“深圳現代科儀中心”,並在一年後以2000萬元競得深圳羅湖區威登別墅地塊,開始進軍房地產行業。

憑什麼是深圳?

而在這座城市更為卑微的角落,已來到深圳兩年多的湛江青年陳華,正奔波於各個建築工地上,通過卸水泥、搬鋼筋努力積攢著自己的人生第一桶金。7年後,他以8888萬元註冊資本成立了深圳市京基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站在31年後的今天回望當年,很多人都會產生這樣的錯覺:彷彿任正非馬明哲王石們是天生的企業領袖,彷彿當年擺在他們面前的都是一條輝煌燦爛的崛起之路。

憑什麼是深圳?

然而,如果真的能穿越時空回到1987年,當你站在到處是土坑和卡車、塵土飛揚的深圳街頭,當你在南油看到那個天生滿面愁容的退伍軍人時,當你在某個建築工地碰到那個面相憨厚的湛江青年時,你絕對不會相信,這些卑微平凡的人們竟能在接下來的歲月裡創造出那麼令人目眩神迷的企業傳奇。

當然,你也不會相信,南方這座悶熱浮躁的邊陲小城,竟能在短短40年間如此迅速地崛起為全中國最具激情和活力的一線城市。超越千年商都廣州,也令對岸的東方明珠香港為之震顫不已。

憑什麼是深圳?

在深圳之前,香港無疑是世界城市發展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案例之一。

自1841年英軍首次登陸港島開始,

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中國內陸的每一次戰亂和災荒,都推動著大量移民逃往這座南方的避亂之城。新中國成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這座繁華的遠東都市更成為960萬平方公里土地與海外貿易的唯一窗口。

最終,經過178年的迅猛發展,香港從一個荒無人煙的漁村,成為一座容納約740萬人口的超級都市,並被視為與紐約、倫敦並列的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憑什麼是深圳?

這,已經是世界城市發展史上一個令人震撼的奇蹟。

然而,自1978年開始,香港身畔這個毫不起眼的邊陲小鎮——深圳,卻以一種更加令人目眩神迷的速度野蠻生長肆意崛起。最終,僅僅40年後,在南海之濱這片原本幾乎一無所有的荒地上,一座總人口約2500萬的巨型都市橫空出世。

憑什麼是深圳?

而當年那個43歲退伍軍人創立的小小企業華為,已成為一家年銷售額超過6000億元的科技巨頭。

當年那位蛇口社會保險公司副經理,則因為成功創建並掌控著萬億級金融帝國——平安保險,而被視為神一般的人物。

香港,從1840到2018,178年間吸聚約740萬人口,2017年底GDP約23000億人民幣。

深圳,從1978到2018,40年間容納約2500萬人口,2017年底GDP約22400億人民幣。

從人口增速來看,深圳大約是香港的15倍。從經濟增速來看,深圳大約是香港的4.4倍。

憑什麼是深圳?

數字是不會騙人的。

如果說香港是一個奇蹟的話,深圳則像是一個夢一般的魔法。

憑什麼是深圳?

公元2002年。

此時距任正非創立華為已過了15年。全球IT泡沫破滅後的華為內外交困,出現了史上第一次負增長。58歲的任正非得了嚴重的抑鬱症,“有半年時間都是噩夢,夢醒時常常哭。”

就在這年11月的某一時刻,28歲的證券公司員工咼中校在人民網強國論壇上敲出最後一個字符,按下回車鍵,發出了那篇著名的《深圳,你被誰拋棄》。掀起了新一輪反思和看空深圳的浪潮。

憑什麼是深圳?

證券從業者們往往對細節敏感,卻難以看清大勢。《深圳,你被誰拋棄》這篇當年的爆紅網文再次印證了這一點。

今天,當我們回顧16年前這篇曾轟動一時的18000字長文時,會發現它對深圳經濟前景的預判,幾乎100%全錯。

首先,這篇文章預言華為、中興、平安保險、招商銀行等深圳龍頭企業總部,都將由深圳遷往上海。最終無一實現。深圳反而又殺出了騰訊、正威國際、萬科、順豐、比亞迪、大疆等一大批著名企業。世界500強恆大,也於2017年秋將總部遷入深圳。

憑什麼是深圳?

其次,該文認為深圳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如北上廣等城市。然而在過去16年裡,每年依然有數十萬年輕人源源不斷湧入深圳。2017年,深圳常住人口猛增了約62萬人。北京上海反而對年輕人關緊了大門。

第三,這篇文章認為香港經濟低迷將嚴重影響深圳。結果是:過去十多年香港經濟持續疲弱,卻不改深圳昂揚崛起之勢。

第四,該文認為由於當時深圳已暫停新股發行,而且創業板推出很可能失敗,因此深圳在金融業上已不可能叫板上海,甚至在競爭區域金融中心地位時將不如廣州。結果,這一判斷再度落空。

第五,咼中校認為當時的深圳已不再向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看齊了,而開始與蘇州、青島、大連等城市相比較,並明確表示“現在的定位要實際得多”。

如果深圳真的採取了咼中校所認可的這個“實際得多”的定位,將不僅是這座城市的悲哀,也將是整個國家的巨大損失。

憑什麼是深圳?

40年來,深圳從來就不乏咼中校這樣的看空者。在這座當年的小漁村強勢崛起的艱辛歷程中,幾乎每隔幾年都會湧現出新一波質疑或看空深圳的聲音。

就在我寫下這篇文章的2018年11月,我所在的多個深圳微信群裡,再度瀰漫著一股濃厚的悲觀情緒。

一大原因是上海剛剛成功召開了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與此同時,中央明確表示將增設上海自貿試驗區新片區,而長三角一體化也上升為國家戰略。

與上海剛剛贏得的“三大紅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多深圳人今年3月就已在苦苦期盼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至今仍未落地……

由此,許多深圳人再次擔心這座城市被“拋棄”,擔心這座城市被邊緣化,也再次擔心這座城市競爭力下降。

憑什麼是深圳?

那些在我的微信群裡悲觀失落的朋友們,我要明確地告訴你們:你們錯了!你們和當年的咼中校一樣犯了一個極其嚴重的錯誤!

你們誤以為深圳崛起的核心原因是中央政府給予的特殊優惠政策,因此一旦政策力度不如預期,就對這座城市的潛力和前景喪失信心。

你們沒能真正理解的是,政策固然重要,但永遠只是誘因。推動這座城市崛起的真正力量,其實是2000多萬移民胸中的激情和慾望。

憑什麼是深圳?

只要一批又一批年輕移民們還在湧入這座海邊的夢想之城,只要這些絕大多數來自於三四五六線小城的年輕人們渴望著在深圳打工、賺錢、談戀愛、結婚、買房、生子、開公司……

這座城市就永遠具備持續上行的力量。

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的幾百年間,大量來自歐亞大陸的清教徒、冒險家、淘金者、小手藝人乃至犯人們源源不斷來到廣袤的美洲,最終催生了紐約、舊金山等偉大的移民城市。

1841年香港開埠後的170多年間,大量來自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等內地省份的移民一批接一批來到香江兩岸,最終締造了香港這座偉大的移民之城。邵逸夫、李嘉誠、鄭裕彤、曾憲梓等商業鉅子,都是這些移民中湧現出的佼佼者。

而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任正非、馬明哲、王石、陳華等幾千萬芸芸眾生從全國各地湧入深圳。有的人失敗,有的人成功;有的人狂喜,有的人悲哀;有的人留下,有的人離開;有的人卑微如螻蟻,有的人如巨人般驟然雄起……

憑什麼是深圳?

無數人的慾望在這座城市交織重疊,無數人的命運在這座城市碰撞沉浮,最終共同催生了這座全新的,仍在野蠻生長著的移民之城。

就像當年從歐洲跨越重洋前往新大陸的移民大多是清教徒、罪犯等邊緣人群一樣,最初來到深圳的那批冒險者,也大多是貧苦的年輕農民、無業遊民、退伍軍人、一無所有的幻想家,以及一些原有體制的逃離者。

憑什麼是深圳?

我的南大學長、正威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王文銀當年放棄體制內工作來到深圳時,曾一度窮困潦倒到只能睡在水泥管子裡。如今卻因在全球數十個國家坐擁多座礦山,而被譽為“世界銅王”。

父親早逝的馬明哲,在負責創建平安保險時只有初中學歷……

京基集團董事長陳華當年前來深圳時,懷裡只揣著20塊錢路費,最終靠在建築工地扛水泥大包開始了自己的逆襲之旅。

當然,起點最低的還是任正非。別人的起點是一無所有,他的起點是負債200萬。

然而正是這些一無所有的邊緣人群,胸中卻蘊藏著巨大的激情和能量。他們一無所有,因此也已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失去,反而可以無拘無束放手一博,在深圳這片同樣一無所有的土地上,創造出令人震撼的城市傳奇。

憑什麼是深圳?

著名歷史學家、原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一直對上海的人口控制政策頗有微辭。他曾經不無警告地寫道:

“都市離不開移民,無論是在其形成之初,還是在其發展過程中。一旦移民斷絕,甚至出現人口大量外遷,富有該都市特色的文化亦隨之而停滯,而衰落,以致最終消亡,古今都市概莫能外。”

站在2018年秋季,站在改革開放40週年這一關鍵歷史節點上,當我們從移民的視角審視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廣州這五大一線城市時,我們發現京滬港都已對那些年輕、貧窮卻充滿希望的移民們悄然關緊了大門。

幸運的是,深圳和廣州的大門依然敞開著。

憑什麼是深圳?

作為一個16年前揹著幾本書孤身踏足這座無雪之城的新深圳人,作為過去40年間幾千萬名在這座城市崛起墜落歡欣絕望生死沉浮的移民大軍中的一員,我衷心希望深圳這座大門晚一點關上,再晚一點關上……

讓這座自由粗放的城市向上再飛一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