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罕見老照片與歲月影像,逝去的金大俠留給記憶一幀風景


金庸,原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48年,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

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

1985年起,歷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政治體制小組負責人之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委員,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

2000年,獲得大紫荊勳章。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同年榮獲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2010年,獲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

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在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祖籍江西婺源。家世系浙江海寧查氏,其家為書香門第,金庸本人是查升之孫查揆的後裔。

1939年,讀初中三年級的金庸與同學合編了一本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這是此類型書籍首次在中國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書。

1941年,因在壁報上寫諷刺訓導主任投降主義的文章《阿麗絲漫遊記》被其開除,校長張印通介紹他轉學去了衢州。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學畢業。

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學畢業,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因對校內學生黨員行為不滿而向校方投訴,反被退學。後在中央圖書館掛職,閱讀大量書籍。

1945年抗戰勝利後返鄉,曾在杭州《東南日報》暫任外勤記者。

1946年赴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插班修習國際法課程,同年秋天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

1948年畢業並調往《大公報》香港分社。

1950年,《大公報》所屬《新晚報》創刊,金庸調任副刊編輯,主持《下午茶座》欄目,也做翻譯、記者工作,與梁羽生一個辦公桌,寫過不少文藝小品和影評。

1955年,在《大公報》與梁羽生、陳凡開設《三劍樓隨筆》,成為專欄作家。並在同年首次以“金庸”為筆名擬寫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1956年在《香港商報》全年連載《碧血劍》。1957年,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專職為編劇,寫過《絕代佳人》、《蘭花花》、《不要離開我》、《三戀》、《小鴿子姑娘》、《午夜琴聲》等劇本,合導過《有女懷春》、《王老虎搶親》。

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後來推出包括《明報晚報》、《明報月刊》和《明報週刊》、及馬來西亞《新明日報》系列報刊,金庸還成立了明報出版社與明窗出版社。 同年在自辦的《明報》上連載《神鵰俠侶》。

1972年,宣佈封筆,退出俠壇,之後對其以往的武俠作品開始修訂工作。

金庸一生結過3次婚,共有四個子女,兩男兩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