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961年10月30日,蘇聯成功試爆沙皇炸彈


“沙皇炸彈”,是冷戰期間蘇聯所製造的氫彈,因其體積和威力巨大,因而被稱作是“沙皇炸彈”。又被稱作“庫茲卡的媽媽”,來自於俄國俗語“要你好看的”之意。1961年8月柏林牆建造,前一年法國原子彈試爆成功,東西方冷戰升級,蘇聯領導人決定在當年10月底試爆“沙皇炸彈”,以威懾西方。圖為研究人員與“沙皇炸彈”。

1861年10月30日,蘇聯在位於北冰洋、巴倫支海和喀拉海之間的新地島上空投下“沙皇炸彈”。從1954年蘇聯決定在新地島建設核試驗場開始,到1990年暫停,新地島上共進行135次核試驗,其中空中84次,地面1次,水上2次,水下3次,地下42次。圖為新地島位置圖。

執行這一次試爆任務的飛機是一架改裝過的TU-95轟炸機V型。由安德烈·杜爾諾夫柴夫少校駕駛;另外伴隨一架Tu-16獾式噴射轟炸機作為觀測機,負責將試爆的畫面以圖片與影像紀錄下來,同時將爆炸時的空氣作樣本收集。由於“沙皇炸彈”過於龐大,所以該架Tu-95任務機必須將機體內的燃油槽與機腹炸彈艙門移除才能執行任務。


沙皇炸彈的試爆威力為5000萬噸TNT當量。它的爆炸當量本來相當於一億噸的TNT炸藥,不過蘇聯當局憂心試爆後的核子落塵對環境的嚴重影響,會導致內政難題與外交風波,因此將核彈減半為5000萬噸的爆炸威力。儘管被削減了一半的威力,沙皇炸彈的威力依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投擲於廣島和長崎的“小男孩”原子彈的3800倍,“胖子”原子彈的2300倍。圖為從160公里外拍攝到的蘑菇雲圖。

爆炸當時所產生的火球半徑達4600米,已超過引爆的高度,所以火球很快地就席捲了地面,並迅速擴散到投擲的高度,在將近1000公里外的地方都可看見。爆炸產生的蕈狀雲寬近40公里,高約64公里,相當於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的7倍多;雖然這一次試爆是在空中試爆,但是往地球傳送的震波被美國地質調查儀偵測到引起里氏地震規模5~5.25的地震。

“沙皇炸彈”一共製造了兩枚,除了試爆的這枚,另外一枚作為研究與備用。圖為“沙皇炸彈”同尺寸模型。由於該炸彈過於龐大,蘇聯軍方並沒有將這枚氫彈用在戰場上的打算,蘇聯軍方認為除了藉由建造完成以及威力釋放後的結果達成對西方世界的震嚇之外,實際上對於這枚大傢伙要如何運用才是最傷腦筋的事,因為它太大而丟不遠-Tu-95轟炸機雖然能夠攜帶這個大傢伙升空,問題是轟炸機就因此而飛不遠,也容易被震波擊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