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論壇|警惕自媒體黑公關“劣幣驅逐良幣”

□金餘燕

不要小看一些自媒體和“黑公關”,他們很容易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使得專業的公關機構無法心無旁騖,讓有內容生產能力的自媒體失去內容自信。如果這種亂象得不到及時規範,這個行業的社會信譽就會徹底垮塌,自媒體帶來的紅利也就蕩然無存了。

近日,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一些自媒體靠“黑公關”獲取高額利益,有的一年能收數千萬元“保護費”。

雖然對自媒體和“黑公關”操作早有耳聞,但看到權威媒體的起底和扒皮後,還是有觸目驚心的感覺。一家汽車行業公司公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每年要維護上百家自媒體,大部分年合作的單價從5萬元到數十萬元不等,說白了就是保護費,不交錢就可能被誣陷。如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就曾因沒有交保護費,遭到了自媒體“報復”,稱其“平臺任性罰款,惡意圈錢,搞得商戶家破人亡”,而交錢之後,這家自媒體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連誇這家公司是“史上最大黑馬,亮點頻頻,瑕不掩瑜”。一些自媒體為了金錢而顛倒黑白的能力,可見一斑。

如今,一些自媒體冠名以“某某觀察”“某某商業評論”“某某在線”,看起來很官方,但實質上就是帶有“文身”的“打手”,更為可怕的是,他們與“黑公關”形成寄生關係,顛倒黑白,混淆是非,沆瀣一氣。

原先,“黑公關”都是隱形的,習慣於幕後操作,但是因為自媒體的發展,有些“黑公關”開始逐漸從幕後走到前臺。他們與一些自媒體公眾號組成了媒體矩陣,如果遇到“不聽話”的企業,隨手炮製一篇有償“黑文”,便能對企業形成“圍攻”,讓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信以為真。比如,近日胡潤研究院發佈了所謂“2018套現企業家30強”,就在自媒體上傳得火熱。一些自媒體利用一些看似權威的排行榜,製造輿情熱點,其實是對企業威逼利誘,讓企業花錢買榜或者撤榜,企業配合了就有面子,不配合就很難堪,類似“套現大王”的帽子就扣過來了。這已是“黑公關”常見的操作手段。

毋庸諱言,不少自媒體的初衷就是內容創業,賺錢是目的,但是,當正常的流量、廣告不足以支撐一個自媒體的運營時,做“黑公關”便成為某些自媒體的“生財之道”。記者調查發現,“黑公關”一般有兩類:一類是自媒體寫企業負面,然後上門“談合作”;另一類是企業的競爭對手找到自媒體,提供對方負面信息,由自媒體進行傳播。由此可見,一些自媒體與“黑公關”是相互利用,甚至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利益融合關係,直接操縱輿論,擾亂市場秩序。

不能再讓自媒體“黑公關”亂象大行其道了。不要小看一些自媒體和“黑公關”,他們很容易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現在涉及“黑公關”的自媒體也許不是多數,但如果不及時治理,不去清除這種輿論毒瘤,很容易帶壞輿論場風氣,不斷擠壓那些正當經營的同行。當行業內容生態被破壞,願意生產優質內容的越來越少,突破底線的文字敲詐越來越多,就會使得專業的公關機構無法心無旁騖,讓有內容生產能力的自媒體失去內容自信。最終,這個行業的社會信譽就會徹底垮塌,一些還在堅守底線的自媒體人只能逃離。很多老老實實做自媒體的人說過,他們最擔心的是可怕的“劣幣驅逐良幣”效應,果真如此,自媒體帶來的紅利也就蕩然無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