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天才馬斯克是用錢堆出來的


商業天才馬斯克是用錢堆出來的

2018.02.07


這兩天,商業天才馬斯克的故事再次在微信裡流傳,敏感的中國人再次被觸動。糞坑論者多了中國糞坑產生了不了偉大天才的論據,最“自豪”的民族主義者面對馬斯克時,也不得不承認中國人的差距。

中學大學教科書上的定理大部分以洋人的名字命名,一個有“民族敏感性”的中國人難免從小無形中種下恐洋的自卑情結。本人即為一例。

楊振寧很早之前的文章打消了我不少恐洋的自卑情結,加上近些年在互聯網產品開發、經濟學文獻研讀經歷,我的恐洋心理現在越來越淡。

楊振寧認為偉大科學家的產生需要積累。中國近代科學研究起步相當晚——國內成建制的研究於1920年代之後,由於積累不夠,目前在基礎研究上沒有重大的突破(也就沒有大科學家)是可以理解的。與大眾主流意見不同,楊振寧還認為目前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的進步很大,和歐美的差距越來越小。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將在不久的將來取得重大突破。

牛頓的偉大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成書於1687年,此時滿清初建,此後兩百年,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停滯,而西方科學技術在牛頓之後日新月異,積累厚實。據楊振寧介紹,直到1920年代,清華才有獨立的數學專業,僅僅20多年,中國培養出了兩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楊李的小學中學大學是在中國讀的,楊李獲諾獎時為中國國籍。楊振寧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僅次於愛因斯坦,海森堡,狄拉克等人,比大多數諾貝爾物理學家的貢獻大。

把楊振寧的邏輯推廣,同樣可以用於解釋“為何中國目前沒有馬斯克”。

我們看看誕生馬斯克需要哪些必要條件(或許不完全)。

1. 技術積累。NASA所在的美國的比世界任何其他地方在航天航空方面的技術積累深。從SpaceX的發展史看,沒有NASA就沒有馬斯克的SpaceX,這個結論沒有問題。

2. 資本積累。前蘇聯(現俄羅斯)的航天機構也積累了足夠多的技術,但它缺乏美國實力雄厚的資本市場。若資本市場實力不夠,怎能支持SpaceX耗費鉅額財力的災難性爆炸?

3. 市場需求。SpaceX是個私營盈利性機構,靠市場訂單才能生存,才能有足夠的收入支持後續的研發。蘋果手機在印度賣不過中國手機,原因是蘋果手機對於印度人來說是奢侈品,需求有限。只有經濟實力達到一定閾值後,航天的商業需求才能支持一個類似SpaceX的商業模式。

由以上必要條件可知,中國目前還沒有產生馬斯克的“土壤”。注意,我這裡的“土壤”指的不是流行的所謂文化,制度的土壤——魯迅意義上的土壤,而是指技術積累,資本積累,市場需求方面的土壤。

中國的航天技術積累比美國差得多,這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資本市場能允許一個私有企業像SpaceX那樣發生接二連三的爆炸嗎?顯然不能。中國資本市場能允許一個私企像馬斯克的特斯拉那樣一年虧損上百億美元嗎?顯然不能。

至於市場需求,我說不準。或許中國的商業市場已經足夠高端(大抵來說有錢人足夠多),能夠支持高大尚的SpaceX和特斯拉。

只要一個必要條件不滿足,中國的馬斯克就不會出現。我以為至少中國的技術積累和資本積累還不足以產生中國馬斯克。擴大狹義的資本概念,技術也是資本之一。某種程度上說,馬斯克這類天才是用錢堆出來的,我們在談論商業天才時別忘了這點。

至於中國文化和中國製度,我以為並不妨礙商業天才的產生。馬雲馬化騰雷軍等人的產生已經例證了我的上述結論,雖然目前的他們還不得不帶著“模仿抄襲”的帽子。新一代天才,寒武紀AI芯片的創始人,大疆無人機的創始人,模仿抄襲的成分小得多了,他們比當代美國同齡人的天才的成色並不差。

我相信,等我們的00後10後一代長大成人時,那時的中國將湧現馬斯克這類天才,以人口規模計,2040年左右的中國馬斯克應該不止三個。無它,技術積累資本積累已經到了火候。

當然,上述預測也有一個政治上的前提條件——中國沒有作死左轉,陷在“中等收入陷阱”裡出不來。

順便對糞坑論者說幾句。我理解你們愛之深恨之切的急迫心情,但有些事情是急不來的,需要一兩代三四代人去積累。比爾蓋茨、喬布斯、馬斯克這類商業天才,全世界也僅有美國生產,日本歐洲都沒有出產這樣的天才——它的歷史背景是自一戰後,美國成為了世界第一經濟大國,迄今已近百年。

不出意外,中國將在10年內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在20-30年內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強國(技術強國,資本強國),商業天才的批量生產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