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上世紀90年代,上海。

這天,一對70多歲的老兩口,穿上最得體的衣服,相互攙扶,走進民政局。

他們,是來辦離婚的。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工作人員卻說:你倆當年沒領結婚證,要離婚,得先結婚!

二老傻眼了:敢情在一起生活了40多年,都不算數?

沒辦法,只好去拍結婚照,領結婚證,再回來離婚...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工作人員又說:財產沒分割好,離不了。不過從今天開始,你倆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夫妻了。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這一幕,來自電影:《團圓》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看見海報上的小熊了嗎?

那是入圍柏林電影節的標誌

上海石庫門裡,住著一對共同生活了50年的老夫妻:老陸和玉娥。

這天,玉娥收到了一封來自臺灣的信。

信裡說:自1949年分別,倏忽已有半世紀…三年前,我在臺灣的妻子安然離世…下個月,我會從臺灣回上海見你。

玉娥的大女兒冷笑:呵呵,這老婆不死,還不來了是嗎?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寫信的人,叫劉燕生,是玉娥的前夫。

二十歲時,玉娥不顧家人的反對,嫁給了當兵的劉燕生。日子雖苦,可倆人真心相愛,苦也只是調味品。

當時的中國,正值內戰,數以千萬計的人們,流離失所...

結婚不到一年,陰差陽錯中,劉燕生登上了前往臺灣的輪船。但玉娥和肚子裡的孩子,卻留在了上海…

日子不好過。為了活下去,玉娥帶著兒子,嫁給了同樣是軍人的老陸,又生了兩個女兒。一晃眼,幾十年過去了…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1949年,國民黨撤離上海 |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這些年,兩岸互聯互通,劉燕生也得以從臺灣回到上海。

雖然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可是玉娥和燕生,從來都沒有忘記對方…

半個世紀後的重逢,往事湧上心頭。他們當下決定:到臺灣去,共度餘生。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一聽說娘要走,兒女們炸開了鍋...

大女兒罵劉燕生:休想拐走我娘!

大兒子面無表情:你們愛咋咋,別煩我!

小女兒罵大兒子:你個沒良心的,一看就不是親生的!

沉默的老陸,受不了了:都給我閉嘴!你媽辛苦一輩子,我就希望她開心!明天,我們倆就去辦離婚,不用你們操心!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這離婚還沒辦下來,老陸就折騰得進了醫院…

看著病懨懨的老陸,燕生和玉娥,沒了主意…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這部《團圓》2013年公映,王全安導演,豆瓣得分7.8。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影片提名...

飾演老陸的徐才根,獲得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臺北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提名...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團圓》日版海報

網友評論:分隔兩岸半世紀的人,夙願得償,重逢相聚,卻難逃歷史的捉弄。一個家庭的命運,折射出更多的呼喊和細語。這些人的故事,曾被湮滅在歷史的宏大敘事中,聽者寥寥,述者亦無暇自顧。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故事雖然拍攝於2010年,可是從戲裡一些場景和對話,我們可以得知,故事其實發生在兩岸剛開始“三通”的上世紀90年代。

這是一部很東方的電影,也只有東方人,或者說只有中國人,才能把這種,只可意會的糾結,表現得如此恰到好處,婉轉輕柔。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比如,讀完信時,玉娥看著窗外,一聲不吭,老陸抱著水杯發呆;

比如,劉燕生回到上海,一家大小連著街道辦的人,都衝出去湊熱鬧。唯獨應該第一個出現的玉娥,躲在屋子裡出神;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比如,闊別幾十年後,兩人第一次單獨說話,也只能限於客套話。

可是當倆人相視一笑時,雙方都能從眼神裡,看到年輕的影子;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電影中有這樣一幕:當玉娥決定告訴老陸,自己想和燕生一起離開時,卻看到,平時一個子兒都要掰開兩半花的老陸,買了四百塊錢的大閘蟹款待燕生。

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自從收到劉燕生的信那天起,玉娥就知道,她必須面對一個問題:是跟隨分別半生的摯愛離開,還是忠於自己的責任留下...

面對極力反對的孩子們,玉娥說:我和你爸幾十年,有恩情;我和你劉叔叔才一年,但是,我們有感情。我一輩子都為你們活,但是這次,我想為自己活。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為家庭,為孩子操勞、盡忠職守了半輩子的老太太,在70歲高齡的時候,決定為了愛情,任性一把...

我覺得,世上有玉娥這樣的人,才會讓我“又相信愛情”了...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玉娥對燕生說:我這幾十年,就是活著而已。

燕生回憶起剛到臺灣時:當時誰都想家,拼了命的要從金門游泳回大陸。只是,跳下水的很多,游回來的,一個也沒有…

當年,誰都以為,分別只是暫時的。誰也不曾想到,手一揮,就是一生。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1949年,百萬大軍跟隨蔣介石進入臺灣。(後又有記錄,蔣介石到臺灣演講時,提及軍人數量有50萬、80萬和100萬的版本,但是官方仍默認數據為100萬)

以下信息來源:網易新聞、鳳凰新聞、陳丹青《多餘的素材》

一百萬人的背後,有一百萬個家庭。他們離鄉背井、骨肉分離,還來不及知會親人,就天各一方…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直到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分離了半個世紀的人們,終於得以團圓。

只是,無數人的父母子女、親朋好友,早就在四十年間,死的死,散的散…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1987年,離別家鄉40年的臺胞回到浙江省舟山老家,久久未能踏進家門 |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有個無法等到團圓的老兵,生前仍然不忘在老家的情人,他們許多人一生未娶,寫信囑託活著的同僚,捎回家鄉。

信很短:有生之年,未能結為夫妻。如果,你還要我,就讓我們死後,九泉之下結成連理枝吧…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1940年4月,20歲的四川瀘州小夥胡定遠,在出門買粉條的路上被抓壯丁參軍,從此和家人失去聯繫。

胡定遠被軍隊送到武漢、緬甸、印度…兜兜轉轉到了臺灣,度過70年的孤苦日子。

因為信息閉塞,無法通訊,胡定遠的家人一直以為,他遭遇了意外,性命不保。

母親想兒子,哭瞎了雙眼,死時,仍然牽掛著兒子…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1949年,國民黨撤離上海 |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2017年,胡定遠從臺灣回到瀘州。

七十七年,三千里路,在九十七歲的年紀,老爺子跪在父母墳前,淚眼婆娑:孩兒不孝…爸媽,我回來了。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81歲的臺灣老兵歐中秋,在1987年除夕前,回到老家福建東山,見到分別近40年的妻子。1950年國民黨撤離大陸時把福建東山島的大部分男人抓去當兵,歐中秋被抓時已43歲。 |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2017年4月20日,胡定遠老人在母親墳前泣不成聲 |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著名畫家、作家陳丹青的爺爺陳砥中,是黃埔軍校的軍官。1950年,43歲的陳砥中輾轉到了臺灣,留下妻兒在內地。

本以為是一次小別,誰知道,這一走,就是四十年…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陳丹青的奶奶,獨自養大了孩子,吃了一輩子的苦,守了一輩子的活寡,受盡白眼,歷盡苦難…直到去世,也再沒見到丈夫一面。

陳砥中也想回家,可是他明白,要活命,就不能逃。

每當提及丈夫,奶奶總是一臉苦笑:到了奈何橋,我一定要好好把他罵一頓!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陳丹青回鄉,為陳砥中紀念亭揭碑

在1949年1月,龍應臺的媽媽從淳安古城離家,到碼頭和身為憲兵隊長的丈夫匯合。媽媽對外婆說的最後一句話很平常:

很快回來啦。

龍應臺說:在那個時代,那烽火倖存的,也不免一生動盪,萬里飄零。

百萬個玉娥和燕生,幾十年的流水光陰,對於歷史來說,只是數字和符號。

但對於那些被迫分離的人們來說,卻是實實在在的傷害、屈辱、痛苦、磨難和思念。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電影《團圓》的最後,因為種種原因,玉娥留在了上海。和幾十年前一樣,玉娥和燕生,又一次在碼頭分別。

他們仍舊深愛彼此,只是在他們的身後,有太多無法割捨和拋棄的情義和過往。

他們終於明白,窮盡一生堅守的東西,在大時代的洪流中,是那麼的珍貴,又是那麼的,無足輕重。


這部電影的痛,只有中國人才能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