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系车外面看起来很小、坐在车内却感觉空间超大?

日本是一个地域狭窄,资源贫乏的国家,正是因为资源的短缺日本车向来是节油,空间利用率高的代名词,在微型城市汽车概念兴起的很多年以前日本本土最受欢迎的车型就是微型厢式车,虽然厢式车先天的造型造成了发动机舱短,入侵乘坐空间的设计特征,但是日本设计师还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的增加汽车空间利用率,把小车变大车,这对于现代的汽车设计理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虽然现在日本对外销售的车型也不乏大车,但是日本设计师仍然发挥优势,尽可能的把空间的利用率发挥到极致。可视日本车把空间利用率提高的手段是否损害了汽车的安全性,又是否符合汽车的合理使用要求呢?

为什么日系车外面看起来很小、坐在车内却感觉空间超大?

发动机舱缩短,发动机设计下沉入侵座舱

现代汽车发动机舱作为汽车动力搭载的主要空间,布置着整车的关键使用部件,同时在碰撞中还起到吸收能量,保护座舱的作用,历史上很多在安全性上失败的车型基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前舱较短没有提供足够的缓冲距离。虽然现在汽车材料以及汽车溃缩缓冲材料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缩短前舱不会影响汽车正面撞击安全,同时前舱长度缩短还可以增加座舱空间。

为什么日系车外面看起来很小、坐在车内却感觉空间超大?

日系车(除个别车型)前舱都要比欧美车系短,也正是这个原因,提供给发动机与驾驶舱的缓冲距离比较短,所以工程师聪明的设计了发动机下沉功能,避免正面碰撞时发动机侵入座舱,危害行驶安全。但是在都配备了发动机下沉功能以及现在全球化采购零件的前提下,前舱长度越长安全系数相对来说越安全。

减少车门,座舱覆盖件厚度

老一辈人对于汽车质量的评判标准之一就是汽车车门的厚度,车门越厚相关部件设计的越厚关门声音就越沉闷,但是车门内使用受力材料以及车门内部件并不会随着车门厚度的增加而增大,车门的厚度只是车门冲压件的厚度并不代表车门内主要主要受力部件的尺寸。这样看来车门的厚度似乎在一定范围内并不影响汽车车门强度,反而越厚车内空间被侵占的空间就越多,尽可能缩小车门内空隙提高集成度可以增大车内空间。

为什么日系车外面看起来很小、坐在车内却感觉空间超大?

在不影响汽车行驶安全的前提下,减少车门厚度对于增加车内有效使用空间具有积极作用。

碎片化提高储物空间

碎片化的储物空间虽然每一个储物空间都相对较小,但是按着不同种类进行分类确实可以提高空间有效利用率。其中类似于悬浮中控台以及中控屏幕背后布置储物空间的设计却让消费者诟病不少,首先悬浮式中控台在中控台的背面掏空做出储物空间,中控台线束被设计在狭小的走线空间,很多消费者发现在维修难度极大,往往需要把整个中控台面板拆下才可以维修。而那些炫酷的屏幕后储物空间却让屏幕的维修率增加。似乎有些得不偿失。

为什么日系车外面看起来很小、坐在车内却感觉空间超大?

正确的碎片化储物空间布置可以起到正面作用,而盲目的寻找储物空间就不合理了。

中控台尺寸,方向盘缩小

前排空间的压缩远比增加轴距而增加的后排空间来的划算,减少中控台尺寸虽然不利于设计师发挥,但是可以增加座舱中的使用空间,前排乘客的腿部空间以及视野空间得到增大,这样就可以把前排座椅前移增加后排空间。但是减少中控台尺寸却会影响驾驶员的碰撞安全,尤其是安全气囊激发时的缓冲距离过短,非常容易造成驾驶员的面部损伤。

为什么日系车外面看起来很小、坐在车内却感觉空间超大?

小尺寸方向盘一般都是应用在赛车领域对于缩小赛车尺寸以及增加赛车灵活性有很大的意义,在日常用车领域排除性能车,减少方向盘尺寸确实可以减少驾驶员腿部空间,但是碰撞时过小的方向盘尺寸非常容易对驾驶员的胸部造成伤害。

座椅腿部长度,厚度缩短

偷空间最好的办法似乎就是在座椅上动手脚,减少座椅厚度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使用空间,现在很多车型采用的座椅厚度都比较薄乘坐感受并不好,所以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宁要沙发不要大空间。而缩短座椅腿部长度似乎是增加使用空间的最有效方法,很多厂商都在紧凑级车采用过类似的解决方案,人类座椅使用最舒适的长度在0.5m-0.7m左右,所以减少这部分的尺寸确实可以增加不少使用空间,与此相悖的是长时间乘坐的不适感似乎并不是消费者想要的。

为什么日系车外面看起来很小、坐在车内却感觉空间超大?

取消一切多余的

取消一切多余的占用空间配置似乎是“偷空间”的最有效方法,比如前排扶手箱以及前排水杯架占用了不少的横向使用空间。但是这对于消费者来说似乎不太厚道。

为什么日系车外面看起来很小、坐在车内却感觉空间超大?

汽车空间有效利用率提高是未来汽车设计的主流发展方向之一,但是现在的设计水平似乎只能在牺牲一定的便捷性为前提下,期待未来更好的设计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