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歲月有真情,《外灘鐘聲》見證“小弄堂”的大時代

改革開放讓上海逐步成長為全球矚目的國際大都市,能看到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等標誌性建築的外灘,則成了這座城市備受遊客喜愛的名片,但很少人會想到這座大都市在改革開放之前的樣子。總導演管虎、導演費振翔的《外灘鐘聲》聚焦了上海在時代中變化的宏大主題,通過“梧桐裡”這個小弄堂的幾戶人家,以小見大的反映出了改革開放給老百姓生活和工作帶來的變化,感慨良多。

有歲月有真情,《外灘鐘聲》見證“小弄堂”的大時代

《外灘鐘聲》把小弄堂裡幾戶人家的故事講的蕩氣迴腸,同時又因三代人的時間跨度顯得波瀾壯闊。電視劇由搶奪大提琴開始,牽出了以杜家、郭家和苗家為主的情感糾葛。這個切入點很好,家庭作為社會最小的個體,其實社會的變化就是人的變化,所以《外灘鐘聲》裡角色的命運起伏,正是時代變化的縮影。

有歲月有真情,《外灘鐘聲》見證“小弄堂”的大時代

杜心生和俞佩佩之間的情感精準地反映出了時代變化中的幾個重要節點,動盪年代中,兩個人的心靠在了一起,但時代的洪流卻將兩個人的感情拍打的支離破碎;俞佩佩追求音樂理想,恢復高考後俞佩佩考上大學,杜心生落榜讓兩個人漸行漸遠;俞佩佩遠走美國反映出的則是出國熱,也讓兩個各自天涯的人只能做朋友。

有歲月有真情,《外灘鐘聲》見證“小弄堂”的大時代

杜心生作為家裡的頂樑柱,義無反顧地接替了父親看守海關大鐘的工作,將弟弟妹妹、外甥女拉扯大,面對現實和苗招娣結婚。編劇沒有賦予杜心生多少主角光環,也沒有給他大開大合的命運起伏,他的日子過的波瀾不驚,但這不正是老百姓正常的生活嗎?接地氣的人物塑造很容易就引起觀眾的共鳴,並且也有很多細節讓人感動,比如不省心的弟弟杜心根,被他拿著雞毛撣子從小打到大,但是當弟弟南下淘金,他還是很貼心地把錢藏在鬧鐘裡,對弟弟的打罵和疼愛刻畫的非常生動。

有歲月有真情,《外灘鐘聲》見證“小弄堂”的大時代

接替父親護鐘的杜心生,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他想讓弟弟捧上鐵飯碗,哪怕在公交車上售票拿幾十塊的工資,只要穩定、踏實工作就很好了。這其實折射出當時那個年代老百姓的精神面貌,特別寫實。而弟弟杜心根則是改革開放大潮下的弄潮兒,他腦子活泛,不安於現狀,從計劃經濟時當“倒爺”倒騰錄音機,到後來南下深圳經營玩具廠,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敢闖敢拼的勁頭改變了自己現狀也改變了家人的生活。

有歲月有真情,《外灘鐘聲》見證“小弄堂”的大時代

這是改革開放的真實寫照,沒有太多戲劇性,也沒有什麼巧合。杜心根的變化會給觀眾帶來很大觸動,他的經歷並非一帆風順,從倒騰錄音機賺第一桶金到賠光姐姐的錢,從南下深圳流落街頭到經營玩具廠實現自身價值,他是新時代勇於創業的代表。

有歲月有真情,《外灘鐘聲》見證“小弄堂”的大時代

吳謹言飾演的杜心美和好姐妹羅曼莉,截然不同的觀念和生活態度,讓兩個起點相同的姑娘走出了不同的兩種人生,杜心美沒能考上大學,勤勞和堅韌讓她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完成了自己的理想;而曼莉則因為對杜心美的嫉妒和誓要走出梧桐裡的念頭,選擇依靠他人來圓滿自己的人生,鮮明對立的兩個角色引人深思。

有歲月有真情,《外灘鐘聲》見證“小弄堂”的大時代

另外,《外灘鐘聲》有非常精彩的群戲,有充滿煙火氣的小弄堂的描繪。幾家人在一個大廚房裡做飯,杜家母親的白粥、餛飩,老爺爺燒開水的老虎灶非常有生活氣息、有人情味兒,加上胖嫂、小組長、周阿姨、小滑稽,他們用日常的一日三餐、家長裡短勾勒出了最為生動的上海小弄堂的日常和溫馨的鄰里情。那些前後鮮明的對比深刻反映出了改革開放給老百姓生活帶來的變化,比如俞佩佩的大提琴從埋進鐘樓到公開為鄰居們表演;又比如弄堂裡的叔叔阿姨們從灰綠單一的服裝色調到為了支持杜心美的服裝品牌而集體花花綠綠的走秀;還有電水壺、熱得快普及後,幾十年如一日的老虎灶被忍痛拆掉,這些點滴變化都是改革開放的時代印記。

有歲月有真情,《外灘鐘聲》見證“小弄堂”的大時代

讓觀眾記憶猶新的,還有那些在劇中反覆出現的手錶、楓葉、老照片、大提琴、自行車……特別是矗立在黃浦江邊的海關鐘樓,在護鍾人的勤勞守護下,分秒不差地按時奏響《東方紅》,它靜靜地站在那裡看著大上海從六十年代至今的變化,是時代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寫到這裡,終於明白這部劇正是將海關大鐘所看到的一切,生動、細膩地呈現給觀眾,用梧桐裡小弄堂、用精彩的群像、用那些引起回憶殺的老物件真實還原了上海的面貌,記錄改革開放帶給這座城市、以及老百姓們生活的變化。《外灘鐘聲》有歲月有真情,用小弄堂折射大時代,是值得一看的好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