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太陽的燦爛 仰望心底的道德——《我心燦爛》

銘記太陽的燦爛 仰望心底的道德——《我心燦爛》

道德是個一旦深究就會和哲學產生聯繫的事兒,但即便是往淺了說,這倆字兒依舊與生活息息相關,幾百年前起就出現在人類社會,直到現如今也都沒什麼消亡的痕跡。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時代早已不同,現在不比過去,當下的人們時間緊任務重,面對生活,個個一臉苦大仇深的模樣,來不及思考,顧不得猶豫,似乎已經進化到了只需要擁有基本底線就完全可以生存的階段。

往前數幾十年,無論身處哪個階層,“道德”二字都像一支火槍,把子彈打在每個人的心尖兒上,極度真實,從不模糊。《我心燦爛》所描述的畫面,正是那個萬事始於道德,也終於道德的時代。

社會變遷下芸芸眾生的生活史詩

銘記太陽的燦爛 仰望心底的道德——《我心燦爛》

劇集在70年代末期的動盪中緩緩拉開帷幕,以南方城鎮為背景,一幅名畫做核心。由表演藝術家王志文所扮的趙方圓一角受人之託代為保管畫作,哪知四人幫得勢,彭家藉機崛起,倚靠權錢強行索畫,而以為自己被定成右派的葉家因擔心更大的威脅,甚至拒絕承認畫主的身份。所言託付,卻成為眾人隱疾,這幅價值連城的水墨將趙、葉、彭三個家庭緊緊纏在一塊兒。


銘記太陽的燦爛 仰望心底的道德——《我心燦爛》


對於編劇和導演孫豔華來講,免去浮誇的表現力和畫面,用最真實質樸、人物本身的節奏將劇情推向極致的窘迫,讓他們在逆境中體現出可貴的品質。真實動人,其心程度可見一斑。孫豔華坦言,她希望通過這部戲,用樸素善良的人性,讓處於社會變遷中的人們讀懂道德與堅守,溫潤當下浮躁的人心。而劇中王志文用一種獨特的表演方式,突破了編劇所擔心的關於“道德”與“偽道德”的門檻,將原本一位社會底層的花圃匠人注入了文人色彩,塑造了一個可信、可愛的“中國式傳統好人”。由他飾演的趙方圓,並非一位帶有主角形象的高大全的人物,而是在那個時代中普通中國人真實的縮影。


銘記太陽的燦爛 仰望心底的道德——《我心燦爛》


“趙方圓,方是原則,圓是方法,我這輩子,這個圓沒畫好。”令人淚目動容又不失反思。隨著故事走向,以名畫作為一根將人與時代綁緊的繩索,趙、葉、彭三家經受歲月長河帶來的波濤洶湧,生活在輪轉之中跌宕起伏。除角色以外,時代的記憶和生活的質感也不可或缺,充滿著真實的煙火氣息。一條小巷三戶人,折射的便是中國市民階層最大多數的生活狀態。

時光倒回的共情

在今天的經濟大潮中,有人說中國人精神家園一片荒蕪。趙方圓用一生堅持追尋著東家交給他保管的那幅畫,無論歲月如何變遷,生活有多艱辛,他都沒有放棄找回那幅畫交還給主人,那幅畫是一個承諾,承載了趙方圓對葉老託咐的忠誠,對葉文祥恐懼人生的承擔。小趙和父親有一段這樣的對話:“這就是做好人嘛”“做好人就可以對得起別人,就可以對不起我們自家人麼?”“人哪,不能光是餵飽了肚子,還要對的起自己的良心。”面對親人的責問,趙方圓道歉,愧疚,但依然要選擇對的起自己的良心。


銘記太陽的燦爛 仰望心底的道德——《我心燦爛》


王志文把靜氣、堅忍的甚至有點迂腐的知識分子趙方圓演繹的恰到好處,也許他的堅持只是對自己良心的一種維護,但在那個充滿了鬥爭、莫名仇恨的沉重文革歲月裡,他的那種堅守卻帶給我們一份承擔的勇敢。無論在艱辛磨難的過去,還是人心浮躁的現在,我們都需要這份勇氣。無論世界怎麼變,我們都要認定一個目標,向著心中的美好前進。康德說:“一生中,只有兩樣東西讓我們仰望終生:一是頭頂的星空,而是心中的道德。”無論什麼時代,都要銘記心中的燦爛,堅守心底的承諾。


銘記太陽的燦爛 仰望心底的道德——《我心燦爛》


《我心燦爛》展現了浮沉年代三個家庭的悲喜人生,難捨難斷的親情、如火熾烈的愛情、至信至義的友情,糾結在一起三戶人家兩代人的恩怨糾葛,真實可觸。社會在進步,我們在大步向前追逐幸福生活的路上,有沒有因為利益做過取捨?有沒有因為前進忠於內心?也許在時代洪流中,我們在利益、道德與情感上可以做出無愧於心的抉擇,才能讓我心燦爛。

言必信,行必果。我常常思今撫昔,思考古人生活在那樣一個追求人格的時代,那是一個處處信守承諾,充滿責任感的時代。如趙方圓,動盪年間為保古畫,忠其一生,只為完成父親的囑託。

時光倒回,留下的是你我的情懷,也是你我的堅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