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收視率大數據評價系統能否抗擊造假汙染?

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 新聞分析:收視率大數據評價系統能否抗擊造假汙染?

新華社記者白瀛、魏婧宇

今年9月,導演、編劇郭靖宇在一次演講中表示,行業內存在收視率造假的黑幕。一石激起千層浪,電視節目收視率的功過被推上風口浪尖。時隔3個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6日在京宣佈,廣播電視節目收視綜合評價大數據系統基本建成並開通試運行。

過度關注收視率成造假土壤

在曝出收視率造假黑幕後不久,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通報,針對收視率問題的輿情和反映,已採取相關措施,並會同有關方面抓緊開展調查,一經查實違法違規問題必將嚴肅處理。

我國收視率調查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主要是採用記錄儀和抽樣調查等技術手段和方法,對觀眾收看節目的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和分析,相關數據可作為衡量相應節目版權價值、相應時段廣告價值的參考。

廣電總局廣播電視規劃院院長餘英說,電視節目的評價是一個綜合因素,但是在實際運作中,出現了簡單拿收視率作為節目影響力的評判因素的不良現象,對收視率的過度關注,直接影響市場的資本運作,導致了收視率造假的問題。

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秘書長王鵬舉介紹,現在一些電視臺在購買節目時,要求製作方保證收視率,否則就不購買或者將收視率與購買價格掛鉤,這就形成了收視率造假的土壤。

目前我國業內普遍採用的廣視索福瑞有著天然不足。王鵬舉說,廣視索福瑞採用抽樣調查,以北京為例,只有不到1000戶樣本戶,很容易造成調查失真。

收視率造假使創作體系遭到根本破壞

收視率造假扭曲了整個行業的價值觀。“大IP”“小鮮肉”成為很多電視劇的標配,卻不受主流觀眾的認可。由於數據造假,很長一段時間創作者都不知道觀眾喜歡看什麼了,誤以為花了很多錢老百姓就買賬。

電視劇市場研究者李星文認為,收視率造假,使得作品在市場上的反饋良莠不分,收視率失去了引導創作的功能,甚至造成了創作混亂。

“假收視率使電視劇的創作體系遭到了根本上的破壞。”王鵬舉說,“小鮮肉”在年輕人中影響大,廣告商投放廣告主要衝著年輕人的購買力,所以受到電視節目製作方和播出方的青睞,酬金遠遠超過了“老戲骨”,於是節目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創作失去了公平公正的評價體系和市場環境,從而危害到國家的文化導向和文化安全。

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會長尤小剛說,很多好作品不買收視率就沒有好收視率,而好收視率未必一定是好作品。“這就造成了數據和實際的群眾觀看需求、文化發展需求的二律背反,某種程度上干擾了我國文化建設的方向。”

郭靖宇表示,收視率造假使創作者對於整個行業的趨勢、觀眾的喜好產生了誤導。“我們做文藝工作,學的第一件事是‘文藝為人民服務’,如果數據造假,就不知道電視劇有沒有準確為人民服務。”

新系統幾乎可以杜絕樣本汙染

事實上,2016年,廣電總局就批准由廣播電視規劃院牽頭,自主研發廣播電視節目收視綜合評價大數據系統;2018年,該系統通過驗收。

餘英介紹,系統通過建立與運營商之間的安全通道,匯聚海量用戶收視行為數據,經清洗、轉換、分析與挖掘,輸出開機用戶數、觀看用戶數、收視率、市場佔有率等30項核心指標,具有顯著優勢。

據介紹,系統初期彙集4000萬有線電視和IPTV樣本用戶的收視數據,全面涵蓋直播、回看、點播等多種收視方式,並將逐步擴展至數億級樣本規模,實現樣本全覆蓋;超大規模海量數據深度反映用戶對廣播電視節目收視內容和收視方式的多元化需求,將促進觀眾看電視的方式的改變。

據介紹,系統基於大數據、雲計算技術,實時統計全量樣本收視數據,分析顆粒度精準到戶,既可以反映熱門節目、黃金時段的收視情況,又可以精準捕捉小眾節目、邊緣時段的收視特徵,全面還原多元化的收視需求。

“例如,某城市500萬用戶,如果按以往的辦法,從中抽樣選取500個樣本用戶,那麼這些樣本戶沒有看過的節目均會被統計為‘零收視’;而在新系統的全量樣本統計中,即使1‰的低收視率也對應著平均每分鐘5000個收視用戶。”餘英說。

系統基於海量大數據統計,個體樣本數據汙染對統計結果的影響可忽略。“同樣對於500萬用戶的某城市,如果針對某節目汙染500個抽樣中的5個樣本用戶數據,該節目的收視率就可提升或降低1%。如果該節目的真實收視率為2%,統計偏差可達50%。而對新系統而言,這種情況僅會對該節目的收視率影響百萬分之一,統計誤差可忽略,系統抗汙染能力強。”餘英說。

此外,據介紹,系統將持續豐富電視收視數據來源,全面覆蓋到有線電視、衛星直播、IPTV、互聯網電視以及網絡視聽領域等不同傳播渠道,並提前預設了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和5G移動應用大趨勢下的新定位、新模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