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崇聖寺三塔,這才是古代人民最高超的建築技藝

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崇聖寺三塔,這才是古代人民最高超的建築技藝

崇聖寺三塔,在大理城西北角的應樂峰下,屹立在號稱“百夏千佛”、規模宏大的崇聖寺山門前,塔以寺名。

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崇聖寺三塔,這才是古代人民最高超的建築技藝

三塔寺西靠氣象萬千的點蒼山,東臨波平如鏡的洱海,遠在數里之外,就能看見它高聳雲端的身影。走進寬敞的院落,只見三塔互為鼎足,筆立其間(見封面照片)。

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崇聖寺三塔,這才是古代人民最高超的建築技藝

三塔,建於南詔豐佑年間(823 ~859年),大塔先建,南北兩塔後建。相傳,三塔是唐王朝派了恭韜,徽義二工匠來大理設計指導當地人民修建的。據《南詔野史》記載,塔上有1100尊銅佛,用銅40500多斤,負荷非同一般。

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崇聖寺三塔,這才是古代人民最高超的建築技藝

崇聖寺因歷經地震與兵燹,廟宇早已蕩然無存,唯三塔巍然屹立。這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築技藝,也體現了中原人民與雲南邊疆各族人民在文化方面的密切聯繫。三塔是我國的重要歷史文物,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之一。

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崇聖寺三塔,這才是古代人民最高超的建築技藝

三塔中的大塔,又名千尋塔,高69.13米,為16級密簷式方型磚塔,除疊澀外,全以白灰抹面,每級四面有龕,相對兩龕供佛象,另兩龕為窗洞,相鄰兩級窗洞方向交替錯開,利於塔內採光通風。塔內裝有木骨架,循梯可達頂層。

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崇聖寺三塔,這才是古代人民最高超的建築技藝

唐宋元明年間,遊人頻頻登塔遠眺,在塔上賦詩題字。塔頂的四角,各有一隻銅鑄的金翅鳥。相傳這鳥可鎮住洱海里的妖龍鬼怪。塔頂還有金屬塔剎、寶蓋、寶頂和金雞等。

大理文化的象徵一崇聖寺三塔,這才是古代人民最高超的建築技藝

底部鑲嵌著鐫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鎮山川”四個大字,它是明初被朱元璋封為黔國公的沐英後裔孫世階手書。字體雄渾遒勁,剛毅秀拔。南北兩塔均高43米,為10級密簷式八角形磚塔,外觀裝飾成樓閣式,每角有柱,每級設平座、第4、6級有鬥棋,簷下有浮雕聯窗等;頂端有鎦金塔剎寶頂,顯得十分華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