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有一群“绣花马”,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花纹

一片辽阔无垠的天然草原,一个辉煌骠悍的马背民族,一个成吉思汗威震千古的美丽传说……作为中国马文化的发源地,内蒙古有着悠久的马文化传统。马是草原的图腾,是草原的灵魂。蒙古马是世界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主要产于蒙古高原,是典型的草原马种。近年来,中国马都核心区域锡林浩特市在“中国马都”的金字招牌光环下,依托丰富的蒙古马资源,不断强化马文化挖掘、马种改良、马产品开发及马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同时将马产业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马业的迅速发展。但是可惜的是,内蒙古草原上马群数量在逐渐减少,特别是稀有品种更是少见。

这个地方有一群“绣花马”,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花纹

这个地方有一群“绣花马”,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花纹

这其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成吉思汗有两匹心爱的骏马,它们沿着乌拉盖河一路来到水草丰美的乌珠穆沁草原,两匹骏马被这里的景色深深吸引,从此决定留在乌珠穆沁草原上,世世代代守护这片草原。这种马叫“扎嘎拉太”马,因为马的脖子上有着漂亮的几何线型花纹,所以又叫“绣花马”。听阿木古楞介绍,这种马目前只在锡盟东乌旗的嘎达布其镇发现,可以说是“稀有物种”。

这个地方有一群“绣花马”,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花纹

而且当地牧民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如果谁家的马群中出现了这样的“绣花马”,那么他家的马群也会壮大,五畜兴旺。从这些传说中可以看出,草原上的人们对于这稀有、美丽的“绣花马”的喜爱之情。

这个地方有一群“绣花马”,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花纹

近日,记者在东乌珠穆沁旗嘎达布其镇白音吉拉嘎嘎查牧民阿木古楞家见到了几十匹“绣花马”在草地上悠闲地吃着草,马鬃在风中飞舞,脖子间漂亮的花纹若隐若现。

这个地方有一群“绣花马”,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花纹


如今几十匹“绣花马”在草原上游走看似壮观,谁能想到几年前这种深受牧民喜爱的马差点销声匿迹。据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绣花马很多,一个嘎查差不多有700—800多匹。到了2000年以后“绣花马”在当地只剩下十几匹,阿木古楞家的马群里更是只剩了两匹种马。

这个地方有一群“绣花马”,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花纹

看到这种情况,阿木古楞很是着急。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这种马群,在2012年他与附近6家牧民成立了“扎嘎拉太”马业合作社。他们整合了71312亩草场和6万元资金以及各家匹马,致力于蒙古马的保种、选育,特别是以蒙古马稀有的“扎嘎拉太”品种为主。

这个地方有一群“绣花马”,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花纹

如今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合作社已经初具规模,“绣花马”的数量更是已经增加到120多匹。因此还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2014年通过“兴边富民”项目,当地政府为其拨付专项资金加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至此合作社的马群不断壮大。

这个地方有一群“绣花马”,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花纹

作社还依托草原资源和民俗资源,发展旅游观光型经济合作组织,举办小型马文化那达慕,开展套马、驯马等活动,宣传合作社品牌和知名度。特别是在马奶酒发展上,由于马奶营养价值丰富,马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多种氨基酸,具有助消化、改善睡眠、补血等功效。他们将自家的马奶通过传统工艺酿成马奶酒推出市场,2016年合作社经济效益达7万元,户均创收1.16万元。2017年,该马业合作社已被列入我旗‘智慧旅游平台’当中,进一步发展“牧人之家”特色旅游业。

这个地方有一群“绣花马”,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花纹

与此同时。内蒙古自治区马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在锡盟成立,它必将进一步带动锡盟马产品、马产业、马文化的开发利用,推动锡盟现代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增强地区软实力和影响力。

这个地方有一群“绣花马”,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花纹

阿木古楞看着远处奔驰的骏马,眼中尽是疼爱之情,他说:“这是草原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保护好它,让它能一直在这片草原上奔腾,也给我们牧民带来好的运气。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像骏马一样腾飞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