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不想看爛片,2018年的中國電影觀眾還有什麼變化?

除了不想看爛片,2018年的中國電影觀眾還有什麼變化?



文 | 江宇琦

2018年對於中國電影市場來說,是崎嶇又充滿驚喜與挑戰的一年。

今年還剩最後四天,但內地總票房已經達到596億,600億的目標近在咫尺;從年初開始,《紅海行動》《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等爆款影片可謂層出不窮;頭部影片之外,《無名之輩》《無問西東》等相對小眾的影片,也都在市場上斬獲了佳績……一年下來,總票房、總觀影人次等多項紀錄被刷新,愛情片、喜劇片等類型的最高票房紀錄也相繼被打破。

這些成績的背後,是不斷變化與成長的中國觀眾。《愛情公寓》《阿修羅》等口碑不佳的影片,即使有眾多明星壓陣,仍舊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被市場所淘汰;願意在各大平臺上發表自己觀點和評價的觀眾越來越多,評分已成為觀眾選擇影片的關鍵;但也因為觀眾審美能力的提高和需求的多樣性,很多從業者直言,想要精準切中受眾需求、打造爆款變得不再容易。

為了全方位展示中國觀眾在2018年裡發生的諸多變化,在日前由Sir電影聯合毒眸舉辦的“Sir首屆文娛大會暨毒舌之夜頒獎晚宴”上,阿里影業旗下的燈塔聯合Sir電影、毒眸發佈了《選擇的力量——2018中國電影市場用戶觀影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這一年裡諸多突出的趨勢,進行了分析和展示。

1. 24歲及以下觀眾成為市場主力

過去三年間,年輕觀眾的佔比不斷提升,特別是19歲及以下的觀眾,佔比逐年翻倍。到了今年,與視頻網站95後成為主力趨同,24歲及以下觀眾佔比已經從2016年的32%上升到了今年39%,正式成為電影市場最重要的消費力量。

與此同時,因為這兩年市場上出現了《芳華》等中老年觀眾也鍾愛的影片,故40歲及以上觀眾佔比也有所增長,從兩年前的10%上漲至12%;而原本作為中堅力量的25-29歲觀眾,佔比反而從兩年前的32%下降至25%。

除了不想看爛片,2018年的中國電影觀眾還有什麼變化?


年輕人多了,他們觀看電影的口味相對也有所不同。燈塔平臺負責人袁娟透露,今年19歲及以下的年輕觀眾更偏愛《悲傷逆流成河》《快把我哥帶走》等校園青春題材的影片,和市場主流的口味間存在一定差異。在Sir電影市場副總裁趙錚看來,如何挖掘未來觀影主力年輕人的市場、帶動票房增量,將成為未來出品方和宣發方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2. 觀眾對質量更加敏感,“口碑為王”已是大勢所趨

雖然電影的受眾年齡層次更加年輕,但是今年裡觀眾身上有一個特點愈發明顯:重視影片的口碑。

今年以來,包括《捉妖記2》《愛情公寓》在內,多部影片都創下過不同的首日票房紀錄。然而由於口碑不佳,這些影片在競爭激烈的檔期裡,票房和排片佔比時常在上映次日便會迎來較高幅度的下滑。在此前的文章中,毒眸曾經提及,《愛情公寓》成為首部首日票房過億、但是連續兩日票房跌幅超過50%的電影。(點此閱讀:《愛情公寓》票房跌幅創紀錄,我們能從中反思什麼?)

與之相對的,則是逆襲的好片越來越多。砍下近8億元的小成本之作《無名之輩》,首日票房僅有900萬,但在上映第二週後卻取得了單日7200萬的成績;國慶檔影片《無雙》上映首日只有17%的排片,位列單日第三,可第二天單日票房便逆襲登頂,直到10月底還是單日票房冠軍……

相比於去年,今年淘票票評分在8.8分及以上的高分影片數量並無明顯增加,但這些影片的總票房佔比卻從39%升至51%(超過300億元);相應的,8.8分以下的中低分影片票房佔比則有所下滑,特別是7.6-8.7分的中部影片,票房佔比已從56%下滑至46%。

除了不想看爛片,2018年的中國電影觀眾還有什麼變化?


很顯然,中國的觀眾正變得越來越成熟,對爛片的容忍度正在降低,而好口碑的影片則能夠藉由口碑發酵得到更多機會——《報告》指出,映後的口碑與最終的票房動力成正相關,即口碑越好的影片,長尾效應越明顯;此外,有三分之一的觀眾會因為購票網站評分較高而去選擇觀看一部影片。

除了不想看爛片,2018年的中國電影觀眾還有什麼變化?


正因如此,在Sir首屆文娛大會上,有多位嘉賓提及:“面對行業正在遭遇的波折和動盪,除了踏實做好內容,沒有其他捷徑可走。”

3.“小鎮青年”繼續發力,市場仍在下沉

近年來,另一大增長明顯的受眾群體,則是媒體常說的“小鎮青年”——三四線的觀眾們。截至《報告》發佈前,2018年三四線累計票房已達241億,佔比41%,同比增幅約為8%,高於一二線城市2%的增速。而這部分觀眾的強勢崛起,也為《前任3》等影片的爆發提供了受眾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下沉依然存在,但是和去年29%的增幅相比,今年三四線城市的票房增速已經大大放緩。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票補力度縮小,對非主流觀影人群的刺激有所減少;

另一方面,也說明人口紅利已有探底的跡象。如果未來還想進一步拓展三四線市場,整個行業或許要從更好的內容等渠道來入手。


除了不想看爛片,2018年的中國電影觀眾還有什麼變化?


各級城市票房總額,2018年數據截至12月19日(單位:億元)

此外,截至12月27日,全年觀影總人次已經超過了16.8億,較2017年全年增長了6000萬,預計全年觀影人次同比增幅將在5%左右,為近五年來最低增幅。《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人均觀影人次仍為3.5次,和2017年持平。


除了不想看爛片,2018年的中國電影觀眾還有什麼變化?


4.2018年觀眾看國產片更多

2018年,中國年度票房正在邁向600億的時代,在這一過程中,國產片爆發居功至偉。《報告》數據顯示,在今年國產片、進口片數量都沒有明顯變化的情況下,國產片票房佔比首次達到61%,較2017年提升了10個百分點;國產片總票房約360億元,同比提升了26%。

除了不想看爛片,2018年的中國電影觀眾還有什麼變化?


國產片之所以能有如此強勢的表現,主要得益於《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藥神》等國產爆款影片的成功,年度的電影市場中首次有3部30億+的優質國產片湧現;而相較之下今年話題性進口片數量卻較少,除去上半年的《復仇者聯盟3》(23.9億)、《頭號玩家》(13.9億),直到年底才由《毒液》《海王》再次掀起一股進口片熱——但即便如此,也沒能改變進口片整體乏力的局面。

有業內人士向毒眸表示,受行業環境影響,今年開機的項目數量有所減少。就目前已經公佈的片單來看,春節檔後的優質國產片數量較少;相反,明年有大量好萊塢的IP大片將要上映。因此,國產片強勢的狀況很有可能在2019年裡遭到逆轉。

5.頭部影片更受觀眾青睞,馬太效應顯著

今年已經上映的528電影裡,共有16部電影(數量佔比約為3%)總票房在10億以上,這16部電影貢獻了55%的票房(323億),這一比重較2017年時的50%又有所上漲,頭部影片對觀眾的吸引力正在增加;而有77%(約400部)電影的票房卻不足2000萬,尾部影片受制於口碑、熱度等原因更難吸引到觀眾,在製作、宣發成本普遍走高的今天,很多影片或許連成本都無法收回。

除了不想看爛片,2018年的中國電影觀眾還有什麼變化?


6.觀眾容易受到映前熱度影響

2018年,營銷、宣傳在電影發行中所扮演的角色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今年以來,在淘票票上使用了“想看”工具的觀眾人數,較去年上漲了50%;從“想看”到真正購票間的轉化率,也提升了10%;映前的一些動作,對激發觀眾觀影慾望的作用正在變大。而一旦映前熱度能夠打響,影片則很有機會迎來開門紅:《報告》指出,近年來影片的首日票房和“想看”等數據之間,呈正相關關係,有效熱度決定了電影票房的“起點”。

除了不想看爛片,2018年的中國電影觀眾還有什麼變化?



7.觀眾參與評分的積極性更高,評分也更嚴謹

觀眾對口碑、口碑的重視,除了表現在影片選擇上,也體現在映後的觀點表達上。今年以來,映後會參與平臺評分的用戶數量較2017年上漲了86%;更重要的是,有72%的用戶,並非在映後就立刻評分,而是在觀影24小時後才會評分或是寫下評論。

袁娟認為,觀眾評分的“滯後”,則體現了觀眾在評分上顯得更具有嚴肅性與嚴謹性:“很多人看完後會先和身邊的人討論一下,或者是自己先思索一下才評分,最後呈現的評價也會比較謹慎。”

8.春節期間觀眾的觀影需求容易發生變化

2018年,春節檔累計收穫票房57.7億,創歷史新高,是今年各節慶檔期裡票房最高的檔期。而隨著2019年春節有13部熱門作品確認定檔,這一檔期的票房紀錄將大概率被再次刷新。毫無疑問,春節檔已是目前國內最為重要、也是最具備想象空間的檔期了。

然而,從業者想要打好春節檔這一仗並不容易,除了競爭較為激勵,這一檔期內很多觀眾的觀影習慣也異於平常:《報告》指出,春節期間出於社交、陪伴家人、檔期影片數量較多等原因,有58%的觀眾會改變自己的觀影選擇,放棄自己最鐘意的影片;僅有42%的觀眾,會在春節期間堅持自己的觀影選擇,第一時間觀看自己最想看的影片。

除了不想看爛片,2018年的中國電影觀眾還有什麼變化?


但也並非所有觀眾都會改變自己的觀影習慣。《報告》顯示,春節期間輕度用戶(過去三個月觀影1-2次的用戶)、年輕男性、三線城市用戶等用戶裡,會在春節期間堅持自己選擇的人數較少,佔比低於全國平均值;相反,重度觀影用戶(過去三個月觀影6次以上的用戶)、年輕女性、一線城市用戶三類觀眾中堅持自己選擇的觀眾較多、高於平均值。

因此理論上而言,閤家歡影片或是適合聚會時觀看的影片,在春節檔內將擁有更多的機會;但主打年輕女性、一線城市及電影愛好者的影片,則仍有機會依靠差異化等特點,在春節檔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