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鐵鋰的“危”與“機”

補貼退出的時間節點越是臨近,磷酸鐵鋰的市場需求越將快速回升。

“補貼與高能量密度掛鉤下,三元成為乘用車的主流選擇。隨著補貼退出,應用市場會用腳投票,性能、成本、細分市場需求多重因素作用下,明年磷酸鐵鋰的應用風潮或會重啟。”在近日舉辦的2018高工鋰電&電動車年會上,一位行業資深人士如此說道。

做出上述判斷基於的原因:一是政策放緩能量密度提升要求。近期發改委發佈的《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中,取消了300Wh/kg動力電池能量密度要求,一改此前崇尚高能量密度姿態。不少行業人士猜測,明年補貼新政大概率只在金額上做退坡調整。

二是磷酸鐵鋰能量密度提升每年約在10%左右,在2020年將達到極限,當技術門檻達到同一級別,行業就會進入到拼產能規模、拼成本控制的階段。加之磷酸鐵鋰材料價格呈下滑趨勢,待補貼退出,磷酸鐵鋰的優勢將更加凸顯。

與之判斷相符的是,高工鋰電近期也瞭解到,如今車企並不執著於追逐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電池,而是更多考慮安全性能、循環壽命、綜合性價格、實際應用場景上,包括乘用車、物流車企業也在轉向推廣磷酸鐵鋰產品,加上儲能市場“起風”,磷酸鐵鋰市場的回暖跡象逐漸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高工鋰電&電動車年會上,奇瑞新能源副總經理倪紹勇在演講中也明確表示,後補貼時代,奇瑞新能源已在考慮更多的電池解決方案。2019年奇瑞新能源會引入磷酸鐵鋰電池,並希望行業內電池廠家能夠提供VDA尺寸的磷酸鐵鋰電池模組和電芯。

【黎明前的黑暗】

受碳酸鋰價格滑坡、磷酸鐵鋰材料供過於求、三元加速搶佔、沃特瑪事件衝擊等多重影響,2018年可以說是磷酸鐵鋰市場由盛轉衰的至暗之年。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數據顯示,2018年Q1-Q3正極材料出貨量達18.4萬噸,其中三元材料出貨量9.57萬噸,佔比50.2%。而磷酸鐵鋰出貨量為3.4萬噸,佔比18.5%。

今年以來,磷酸鐵鋰材料需求一度嚴重萎縮,價格也一跌再跌。目前磷酸鐵鋰材料的主流價格在6萬元/噸左右,相比於今年年初9-9.5萬元/噸的價格,同比下降35%左右。

至10月份,個別報價甚至一度跌至成本線3-4萬元/噸,價格混亂且慘不忍睹。主要為部分材料企業為銷庫存低價出貨,以及將生產過程當中出現的“殘次品”低價銷於通信儲能、戶外用燈等對電池性能要求不高的領域。

同時,經過近兩年的擴產,大批磷酸鐵鋰材料新建項目和技改項目在2018年得到集中釋放,導致磷酸鐵鋰材料產能過剩。產品價格下滑市場競爭激烈態勢下,大批中小型磷酸鐵鋰材料企業生存艱難,大型企業也遭遇了客戶大幅壓價的壓力。

在補貼退坡和下游主機廠的壓價之下,動力電池企業處於買方市場要求鐵鋰材料價格態度較為強勢,導致磷酸鐵鋰材料產品毛利率和盈利能力被壓縮。

【突破與機會】

安全性、循環壽命、價格是磷酸鐵鋰材料的優勢所在,隨著能量密度瓶頸的突破、補貼退出以及細分市場的開花,磷酸鐵鋰或將贏得更多的市場空間。

高工鋰電注意到,2018年量產的方形鋁殼磷酸鐵鋰電池單體比能量在160Wh/kg左右,而一些優秀的電池廠家目前已經能做到170-180Wh/kg的水平。相比於去年量產的單體比能量140wh/kg,今年電池企業在能量密度上都有了進一步提升。

國軒高科執行總裁王強博士表示,國軒高科2018年磷酸鐵鋰能量密度達到160-180Wh/kg,從技術規劃路線來看,2019年公司磷酸鐵鋰產品單體電芯將達到190Wh/kg,2020年超過200Wh/kg。

今年10月,國軒高科全資子公司合肥國軒與江淮汽車就共同推進無補貼時代新能源汽車市場化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2019年江淮汽車需求合肥國軒提供動力鋰電池共4GWh。合肥國軒也將基於江淮汽車需求,全面升級磷酸鐵鋰電芯產品。

江淮汽車加大磷酸鐵鋰的應用只是市場需求轉向的信號燈,目前包括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也有意加大磷酸鐵鋰在乘用車領域的應用。

倪紹勇表示,目前國內磷酸鐵鋰的尺寸還是太多,但是符合VDA尺寸的標準相對較少,補貼退出之後,磷酸鐵鋰會是奇瑞新能源探索的新選擇,並呼籲有更多生產VDA尺寸的磷酸鐵鋰電池企業來與奇瑞新能源洽談合作。

一位不願具名的電池企業高管表示,只要有補貼,磷酸鐵鋰在乘用車市場上將很難施展身手,隨著補貼退坡,磷酸鐵鋰在乘用車市場的佔比將比現在份額高,這是可以肯定的。

同時,今年以來,國家鼓勵電網側、用戶側儲能的運用,江蘇鎮江、河南平高、湖南長沙等地幾個較大的電網側儲能示範運營項目相繼招標,提振了市場信心,一些電池企業正在積極佈局。

由於磷酸鐵鋰性能、價格更符合儲能側市場用途,不少樂觀者認為,電網側儲能市場的率先起量,相信明年也會給磷酸鐵鋰材料帶來新一波的應用機會。

【企業依舊如履薄冰】

雖然磷酸鐵鋰市場呈現回暖跡象,但是無論是在磷酸鐵鋰材料領域,還是對於主攻磷酸鐵鋰電池的企業,市場發展以及競爭格局依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材料企業方面,GGII調研數據顯示,目前磷酸鐵鋰材料排名靠前的企業有比亞迪、BTR、湖南昇華、安達科技、北大先行、斯特蘭、德方納米、重慶特瑞、合肥國軒、煙臺卓能等。這10家企業市場份額佔比約85%,市場集中度非常高。在“強者恆強”的大趨勢下,磷酸鐵鋰材料企業淘汰速度進程加快。

目前國內能將磷酸鐵鋰動力電池用到乘用車的只有國軒高科、比亞迪、寧德時代等,而這幾家要麼自產自銷,要麼供應商極其有限,排名靠後、產能較小的磷酸鐵鋰材料企業基本沒有機會。

電池企業方面,今年下半年市場的確有所回暖,磷酸鐵鋰材料企業營收增長40%-50%並不奇怪,原因是上半年的營收指標“基數”過低甚至沒量。且客觀來看,明年商用車磷酸鐵鋰電池用量到底能不能增加,還是未知數。

同時,在補貼退坡和下游主機廠壓價之下,動力電池企業磷酸鐵鋰產品毛利率和盈利能力已被不斷壓縮。要想進一步提升市場應用份額,電池企業不僅要在產品升級、能量密度提升方面下功夫,還要在產能規模、成本管控、產品系列研拓上的優勢做到極致,企業競爭才更有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