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向世界樂壇發出中國聲音

多明戈、郎朗、馬友友、齊默爾曼、穆勒、蒂勒曼、潘德列茨基,柏林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奧菲歐》《切膚之痛》……2018年,有太多閃亮的名字出現在北京舞臺,也有相當多現象級的劇目在北京登臺。面對誕生於西方的古典音樂,中國藝術家已經不滿足於重複經典,而是以新的詮釋,為世界經典融入時尚的審美和中國的血液。

音樂:北京成為世界的舞臺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很多藝術家回憶起當年的北京音樂演出市場都說,上世紀90年代,人們都炫耀自己出國看演出,可到了今天,世界上精彩的演出紛紛來到家門口,在北京就能看得到。

一整年中,最值得回味的就是被樂迷稱為“天團”的柏林愛樂樂團的到來。距離上次樂團在北京登臺,已時隔七年,這次還有樂壇當紅指揮杜達梅爾及鋼琴家郎朗的加持,更加具有獨特意義。連續兩天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這支“天團”展現出超凡的實力,樂團整體對音樂的走向有著恰到好處的把握,銅管部發揮極佳,木管聲部與郎朗的高度契合相互襯托,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柏林愛樂樂團並非來京樂團中的一枝獨秀。一年中還有倫敦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捷傑耶夫和他的馬林斯基交響樂團等多支世界勁旅前來,指揮家巴倫博伊姆、蒂勒曼、潘德列茨基,鋼琴家克里斯蒂安·齊默爾曼、布赫賓德、席夫,大提琴家馬友友、王健,小提琴“女神”穆勒等紛紛來京,給觀眾帶來一場場聽覺盛宴。

每每名家名團到來,臺下的觀眾在聆聽音樂,臺上的藝術家也在“觀察”著臺下的觀眾。面對北京的觀眾,大多數外國藝術家都發出由衷的驚歎:年輕人真多!著名指揮家巴倫博伊姆在國家大劇院登臺後感嘆:“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能有這麼多年輕的觀眾來聽音樂會,而且他們的觀演素養這麼高,這樣的感覺真好!”著名歌唱家多明戈也說:“有一個說法是‘中國將可能拯救世界的古典音樂市場’,我認為這是對的。”

藝術家們沒有隻把北京當成演出的一站,而是與中國觀眾建立起了深厚的聯繫。捷傑耶夫幾乎年年報到,剛在北京國際音樂節登臺的指揮家帕沃·雅爾維,又率即將執掌帥印的瑞士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到來。北京已經成為世界音樂舞臺中的重要一極,此言非虛。

劇目:以當代語境重述經典

今年還有不少現象級的劇目在北京歌劇舞臺上亮相。《奧菲歐》《切膚之痛》《紐倫堡的名歌手》《羅密歐與朱麗葉》……無論中西藝術家上演的劇目,都不滿足於重複講述經典,而是以當代人的視角與經典對話。

作曲家蒙特威爾第的歌劇《奧菲歐》是西方音樂史上公認的最早的一部歌劇,可在今年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舞臺上,中國原創的浸沒式歌劇《奧菲歐》首演,從音樂到劇情大膽改寫了原作故事。青年作曲家王斐南原創大量唱段,風格極為多樣,導演鄒爽把情節大膽展開,將三里屯的紅館佈置成婚禮現場,讓觀眾沉浸在劇目之中,跟隨身邊的演員,一起探尋情節的走向。

“國外藝術家在重寫自己的經典,我們為什麼不能?”這是鄒爽的理念,也是不少中國年輕藝術家的追求。中國藝術家想在世界舞臺上發出聲音,除了演繹經典,敢於重述經典也是必須邁出的一步。

對經典作品的全新詮釋也幫古典音樂向路人“吸粉”。國家大劇院與英國皇家歌劇院、澳大利亞歌劇院聯合制作的瓦格納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長達五個半小時、劇組多達400人,這樣的鉅製能在中國上演已經創造歷史。有趣的是,歌劇講述的是幾個世紀前的歐洲故事,可臺上的一位演員突然拿出一部手機,邊唱邊玩起了自拍,還引來了臺上其他歌唱家的圍觀。

當然,這是導演的特意安排,他希望歌唱家以當代的自拍表現出角色對自己的關注,同時,這樣的穿越橋段也打破了古典音樂高高在上、正襟危坐的形象。

古典音樂並不等於老舊,藝術作品同樣可以隨著時代的變化加入新的元素,如果能讓經典在當下語境中煥發新的生機,何樂而不為?

2018年明星大咖齊聚、好劇新劇繁多,但良好的行業生態不能只靠藝術家單打獨鬥,還要有健康的市場保駕護航。今年,“版權”成為音樂行業的關鍵詞。多明戈在年初來京演出時曾提到,盜版同樣是困擾西方音樂界的問題,網友買書可以在亞馬遜等網站上支付,想聽音樂卻能在網絡上免費獲得,如果能解決音樂的盜版問題,會促進行業的繁榮。

自2015年國家版權局發佈《關於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起,在線音樂平臺盜版情況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各音樂平臺為留住用戶開始激烈爭奪獨家版權,在國家版權局的倡導下,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網易雲音樂及阿里音樂三大音樂平臺於今年達成版權合作,持續兩年多的獨家版權大戰落下帷幕。原來只能在某一家平臺聽到的張惠妹、李宗盛、劉若英、周杰倫、汪峰等人的歌曲,也可以在其他平臺上聽到。

但KTV的版權授權情況依舊不明朗。今年10月,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音集協)發佈《關於停止使用部分涉訴歌曲的公告》,要求向音集協繳納版權費的KTV場所下架《彎彎的月亮》《泡沫》《十年》等MV作品。隨後,音集協又宣佈與代收版權費十年之久的天合集團解約,稱後者在收取版權費過程中“嚴重違約”,而一些KTV從業者質疑音集協無法給出明確的曲庫,各方爭執不下甚至宣告對簿公堂,也引發消費者的廣泛關注。

KTV行業的版權問題實屬“歷史遺留問題”。一直以來,音樂電視作品(MV)授權條款不明晰,操作不透明,從業者乃至消費者版權意識仍顯薄弱。今年的“下架風波”雖一石激起千層浪,但至少讓從業者與消費者建立了版權保護和付費意識,相信現在的風波只是事件明朗化的開始,期待新一年裡,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及相關機構可以拿出更加明確的舉措,推動音樂行業向更加規範的方向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