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裡的廣東(十七)丨走進南崗瑤寨,聆聽長鼓舞者的心事

廣東古為百越之地

民族成分複雜多樣

居住在連南瑤族自治縣的八排瑤

是廣東少見的瑤族分支

瑤族一般在山區居住

因此有“無山不成瑤”之說

但也有不少瑤人背井離鄉

本次粵遊君要帶你進入南崗瑤寨

尋覓瑤人的鄉愁故事

鄉愁裡的廣東(十七)丨走進南崗瑤寨,聆聽長鼓舞者的心事

南崗瑤寨裡的瑤鼓故事

.....

音樂止息,唐鄧二公回到舞臺的幕後,身上的琵琶褂還沒有脫,沉默地坐在那裡。身邊的年輕人生龍活虎,他喘著氣,顯得有些疲憊,眼眸裡的光彩逐漸暗淡下去,和舞臺上精神矍鑠的鼓王判若兩人。

他已經七十多歲了,在瑤寨裡,算是很老的。幾十年來,他都是南崗寨里長鼓舞跳得最好的,那隻已經很舊、邊緣雕著花的長鼓,是他行走在人間的柺杖。

鄉愁裡的廣東(十七)丨走進南崗瑤寨,聆聽長鼓舞者的心事

女作家遲子建的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講述大興安嶺深處鄂溫克族的故事,主人公是衰老的末代女酋長,她對遊牧生活充滿眷戀。(上述摘錄自主人公語錄)

這世界上,很多的感情,是如此相通。

南嶺以南的群山,一直被稱作“瑤山”,唐朝時期便有關於瑤族的記載。山中遍佈排瑤的村落,至今保存較為完好。南崗瑤寨是連南的首領排,始建於南宋,高山上的居民至今仍過著豐盛的生活。唐鄧二公生於斯,老於斯,歌哭於斯,很可能,也將長眠於斯。民國的《連山縣誌》用最簡練的詞句,勾勒出瑤寨的輪廓▼


鄉愁裡的廣東(十七)丨走進南崗瑤寨,聆聽長鼓舞者的心事


從縣城出發,地圖上顯示不過二十公里,卻著實費了一番功夫。山路曲折,林海疊翠,梯田層層,繞山而行,幽深的古道藏在密林之中。道路走到盡頭,就是位於海拔800多米處的南崗瑤寨。一棵古老的紅豆樹,斜逸在村口,樹冠蓊鬱。

鄉愁裡的廣東(十七)丨走進南崗瑤寨,聆聽長鼓舞者的心事

南崗瑤寨(攝影:餘婷婷)

行至山門,層疊的瑤寨映入眼簾,才見得恢宏壯闊。向上望去,一排排民居遍佈山崗,鱗次櫛比,一律青磚砌牆,黑瓦蓋頂,四簷翹角,有的房屋已經荒廢,瓦松和青苔爬滿斑駁的牆瓦;橫街直巷,寨子內以石塊鋪路,把各家各戶串聯起來,形成瑤排的格局;從寨上向下望,近處屋瓦嵯峨,遠處青山如黛,此起彼伏,引人發思古之幽情。

一條陡峭的石階從山門一直鋪陳下來,這是寨子的主幹道,也是中軸線。石階旁有一條清溪,自山頂流瀉下來,幾十年前,這裡依舊保持著竹莧飲水的設施(用毛竹把山泉水引到各家各戶)。風雨侵蝕,石階磨得十分光潤,踏上去,擲地有聲。

鄉愁裡的廣東(十七)丨走進南崗瑤寨,聆聽長鼓舞者的心事

“瑤不離鼓”,長鼓是瑤族唯一的樂器,也是舞蹈時的道具,不論慶祝豐收或是婚喪嫁娶,一切隆重的場合,都少不了長鼓舞。瑤族的孩子,會走路後便開始學習跳舞,和瑤族所有文化的傳承一樣,長鼓舞由長者耳提面命地教授。

山地貧瘠,瑤民的生活艱難,唐鄧二公沒有上過學。在當時的瑤寨,多會一門手藝,便多了一條活路,十多歲的時候,他便跟村裡的木匠學徒。漸漸地,愛跳長鼓舞的他迷上了做長鼓。

鄉愁裡的廣東(十七)丨走進南崗瑤寨,聆聽長鼓舞者的心事

瑤鼓的製作,十分考驗匠人的細緻。鼓身需用硬質木材,手工一點點地掏空,再蒙上牛皮、羊皮或山兔皮。鼓長1米至1.2米,呈腰鼓形。鼓腰身長,中間小,兩頭大。為了美觀,鼓身通體塗漆,飾有云頭、日月、龍鳳、花草或鳥獸等彩繪花紋,色調鮮明。

“純手工製作的長鼓,把中間掏空大概就要用一個星期。縫鼓皮、拉鼓繩也要一兩天,鼓身成型後還要用碎碗片一點點刮乾淨,手割破流血是常有的事,做一個長鼓至少要一個月。”幾十年裡,唐鄧二公共製作了一百多隻長鼓。

唐時的山川,宋時的民居,明清的往事,今人的歌,和著鼓聲,隨著山谷的清溪,緩緩流瀉出來。

-----

鄉愁裡的廣東(十七)丨走進南崗瑤寨,聆聽長鼓舞者的心事

-----

鼓王與《瑤族舞曲》的情緣

.....

“雖然他還沒有被評為鼓王,但是非他莫屬。”當舞伴起鬨的時候,唐家祥微笑著默認了。1989年生的年輕人,英俊開朗。在唐鄧二公面前,頗有“渺崑崙,笑呂梁”之感。

“跳長鼓舞時,左手握住長鼓的鼓腰上下翻轉,右手隨之拍擊,邊舞邊擊。舞姿剛健,風格淳樸。有的還可以在一張八仙桌上手舞長鼓。有時也唱‘盤王歌’來助興。”他眼睛裡閃著光,流暢地對我比畫。

鄉愁裡的廣東(十七)丨走進南崗瑤寨,聆聽長鼓舞者的心事

唐家祥天資聰敏,十歲時便將長鼓舞學得七七八八,在寨裡出類拔萃,被選入縣歌舞團。上圖為千年瑤寨的民間藝術家唐家祥(左)、唐一貴(右)。

去年,他和舞伴被推舉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民族文藝會演,“那是我們上過的最大的舞臺”。過去幾年,他曾去廣州打過工,接觸過互聯網,對於傳統舞蹈的新生,他有更大的理想。

年輕人很喧鬧,擁抱新的世界,老人守著古老的手藝,在安靜的夜晚,敲幾下長鼓,哼幾句山歌▼


鄉愁裡的廣東(十七)丨走進南崗瑤寨,聆聽長鼓舞者的心事


那是他年輕時唱過的,纏綿的謳莎腰,給戀人唱的歌——沒有路的時候我們會迷路,路多了,我們也會迷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到哪裡去。

我到過兩次南崗瑤寨,初訪是兩年前的深秋。音樂是民族的通用語言,我對瑤族卻知之不多。中秋將至,天晴月圓,百無聊賴,便隨手點開《瑤族舞曲》。悠揚的音符緩緩地,盈滿房間,如傾如訴,如怨如慕。

20 世紀 50 年代,作曲家茅沅和四個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生一起到瑤山採風,在南崗瑤寨,他第一次在曠野裡聽到當地山歌,彷彿被什麼擊中。清澈婉轉的旋律,似月光照著山谷,寂寞悽清,又婉轉多情,他不能自抑,淚盈於睫。茅沅記下山歌的調子,用管絃樂創作了《瑤族舞曲》,動人心絃,至今傳唱不絕。

鄉愁裡的廣東(十七)丨走進南崗瑤寨,聆聽長鼓舞者的心事

寨子裡的瑤族女子正準備跳舞(攝影:餘婷婷)

殊方異俗,歌哭不同。不同於周歌“既順乃宣,而無詠歎”“於時言言,於時語語”,瑤族山歌是哀傷的,清麗的,山歌的內容多為一方辛酸地盤問,一方辛酸地回答。

瑤族素來被稱為“高山上的民族”,寨子多建在幽謐河谷或者山川之巔。他們是中國的吉普賽人,兩千年前,便從漢江流域出發,向高山河谷遷徙,漂洋過海,向世界流浪,長達一千多年,足跡遍及歐、美、澳、東南亞等地。沒有詳細的記載,只有山高水長的山歌、高山上的村寨、歷史的雪泥鴻爪。


鄉愁裡的廣東(十七)丨走進南崗瑤寨,聆聽長鼓舞者的心事


這是一首瑤族古老的“信歌”:

在路上的轉徙瑤民,給故鄉的父母寫的“家書”。

瑤族沒有文字,這些信無從投遞,顛沛流離的人,其實只能對著空寂的山谷,長歌當哭,吐露內心的哀愁。這些“路上的歌”在子民裡世世代代,口口相傳,順著歌詞裡古老的密碼,讓他們尋得“家門”。

-----

鄉愁裡的廣東(十七)丨走進南崗瑤寨,聆聽長鼓舞者的心事

-----

背井離鄉與留守瑤寨

.....


鄉愁裡的廣東(十七)丨走進南崗瑤寨,聆聽長鼓舞者的心事


姚舜安教授在泰國難府調查時蒐集到當地的瑤族民歌歌詞

沒有人喜歡背井離鄉,遷徙常常是迫不得已,除了政府苛捐雜稅之外,還有血腥的鎮壓。數據統計,僅明清時期,政府對南崗瑤寨大大小小的鎮壓,累計超過七十餘次。

他們的行李只有山歌和信仰。沿著中街走到山頂,便是盤古王廟,那裡供奉著瑤族人心中的祖先——盤古和盤古婆。村寨裡的民居許多修建於明清時期,神廟是村裡最古老的歷史,能追溯到南宋年間。


鄉愁裡的廣東(十七)丨走進南崗瑤寨,聆聽長鼓舞者的心事


現在的盤王節

儘管瑤族保持著大分散、小聚落的結構,他們內心深處,卻始終堅守著一種樸素的歸屬。由神話傳說、山歌、習俗構建的族群認同感,使他們在現實的離心分散中,依然保存著向心的意志、精神。

鄉愁裡的廣東(十七)丨走進南崗瑤寨,聆聽長鼓舞者的心事

歷史文獻記載,耍歌堂是瑤族傳統的節日,每年十月十六日舉行,紀念盤古王。唐家祥告訴我,南崗真正意義的耍歌堂,卻是以宗族為中心的,18年舉行一次,由族姓坐莊,持續三天三夜。例如17年前由唐姓主導,明年便輪迴到唐姓——18年,生命的一個輪迴,孩子出生,老人去世。

唐鄧二公童年的時候,曾經見過瑤王調解糾紛。去年,他還曾上山去尋找桐木做長鼓,去了兩次,也沒有找到。唐家祥的師傅,一個月前去世了。論長鼓舞,他是唐鄧二公唯一欽佩的人。


鄉愁裡的廣東(十七)丨走進南崗瑤寨,聆聽長鼓舞者的心事


-----

鄉愁裡的廣東(十七)丨走進南崗瑤寨,聆聽長鼓舞者的心事

-----

THE END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循環地走,那是自古就這樣的了。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求著自然的結果。

夜宿瑤寨,滿天星光,滿屋月亮,寂寥的鼓聲迴盪山谷。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

鄉愁裡的廣東(十七)丨走進南崗瑤寨,聆聽長鼓舞者的心事



鄉愁裡的廣東(十七)丨走進南崗瑤寨,聆聽長鼓舞者的心事


素材來源丨本文摘自文旅中國叢書《鄉愁裡的廣東》,作者許偉明、餘婷婷,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文章原標題為《 南崗瑤寨:長鼓舞者的心事》,作者餘婷婷,攝影餘婷婷,部分圖片來源於廣東旅遊微信公眾號、千年瑤寨微信公眾號。

鄉愁裡的廣東(十七)丨走進南崗瑤寨,聆聽長鼓舞者的心事

鄉愁裡的廣東(十七)丨走進南崗瑤寨,聆聽長鼓舞者的心事

今日話題:分享一個你最喜歡的民俗表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