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理論的出現,藥酒供應鏈管理的原因是什麼?

供應鏈管理理論的出現,藥酒供應鏈管理的原因是什麼?

1982年,美國的兩位教授最早提出了供應鏈管理概念。當時,這一概念還不為人知。1994年,國際金融中心對供應鏈管理進行了定義,即供應鏈管理的對象是商品、信息、資金;供應鏈涉及的環節包括供應商(指的是原材料的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顧客。消費者是供應鏈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這些環節組成了一個網絡。供應鏈管理研究商品、信息和資金這三個要素在四個環節中的流動,並對這個流動進行管理。

研究供應鏈管理主要有六個原因:

(1)全面的買方市場處在顧客需求不斷升級的狀況下,顧客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苛刻,並且需求的變化更快,沒有任何人能夠準確地預測需求。不能預測需求,則意味著企業很難制定進貨、投資、管理等方面相關政策,為企業的經營帶來很大困難。因此,必須從更大的範圍來研究企業的運作。

(2)經營風險不斷增加。由於無法進行需求預測,造成在經營過程中積累了風險,這種風險集中表現於庫存風險。

(3)市場競爭日趨加劇。有專家提出,21世紀的競爭不是發生在企業和企業之間,而是發生在不同的供應鏈之間,如果企業處於非常強大的供應鏈上,即使企業本身規模很小,也仍然可以生存和發展,否則,企業只能以單體與其他供應鏈競爭,後果可想而知。例如,當家樂福在北京開了第一家分店時,引起了周邊商家的恐懼,因為大家知道,這只是家樂福的一個分店,但它代表的不是一個企業,而是一個供應鏈網絡。雖然這個門店很小,但周圍擁有上萬平方米營業面積的企業卻沒有辦法跟家樂福競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迫使企業必須超越自己的範圍,考慮怎樣跟上游和下游結成一種聯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