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小目標——洗個腳、吃碗桂林米粉然後闖天下

我有個小目標——洗個腳、吃碗桂林米粉然後闖天下

桂林有句俗話“勤洗被窩懶洗腳”,用以形容人“正當不當”。李宗仁第一次到陸軍小學堂報道遲到,錯失人學資格,原因是在不該洗腳的時候洗腳,耽誤了時間。

在學堂規定報到的日期,我辭別父母,挑了簡單的行李,便到桂林去上學了。那時鄉下人是不常進城的,有時逢年過節,偶爾應城內親友之約,去看舞龍跳獅,才進城住三數天。所以進城對我們原是件不尋常的事。我們平時為著工作方便,都是短衣赤足的,要進城,首先就要預備一套乾淨的長衫和鞋襪,打了個包袱,背在背上。走到離城約數里的地方,才在河邊洗了腳,把鞋襪穿好,換上長衫,然後搖搖擺擺學了假斯文,走進城去。穿鞋襪和長衫,對我們原都不大習質,一旦換上新服裝,走起路來,覺得周身受著拘束,異常的不舒服。加上我們那副面目黧(li)黑、粗手粗腳的樣子,和白嫩斯文的城裡人比起來,自然如驢入羊群,顯而易見。臨時僱了一名挑夫,替我挑了行李,然後進城。先在西門內大街上找個夥鋪,將行李安頓好,才到陸小去報到。

洗腳,換鞋子前後,也許李宗仁還吃了一碗米粉。

就在少年李宗仁躊躇踏向進城之路,洗乾淨腳,慢悠悠進了城,再灰溜溜返回鄉下的這一年,距離他家14公里的桂林西鄉(永福縣)太平村韋秀才家中,誕生了一名男嬰,取名永成。韋永成的母親也姓李,後來在桂系中,他常常被人誤會是李宗仁的外甥。

實際上,韋永成解釋說:我“外祖姓李名小甫,中了舉,是桂林西鄉很有名的學者,他不願在滿清窳(yu三聲)敗政治之下作鷹犬,終身不仕。李德鄰(宗仁)先生的父親培英老先生拜在我外祖門下,時我父親也是我外祖的門生,故與培英老先生相交頗厚。”

李韋兩家的交情,不僅在上一代,“另一方面,韋永成與李宗仁的弟弟李宗義是同學,在李宗義天折之前,與韋永成友誼甚好,王公度(李宗仁早年秘書。作者注)之得李宗仁培育和重用,與韋通過李宗義推薦有關。可見韋早年也得因李宗義而接近李宗仁。”

“兩廣統一後,國民黨軍政要人為適應國共合作的新形勢,多保送子弟赴蘇聯留學。因此,王公度、李宗義、韋永成等三人也得到李宗仁的資助,到莫斯科入中山大學深造。”後又留學德國。抗戰爆發後回國,成為桂系舉足輕重的人物。後來李宗仁在南京競選副總統時,韋永成憑著“民國駙馬”的特殊身份,在最關鍵時候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詳情留待後敘。

我有個小目標——洗個腳、吃碗桂林米粉然後闖天下

桂林米粉(網絡圖片)

李宗仁的家在南邊鄉,韋永成的家是在西邊鄉,他出生的太平村則在桂林城的正南端,兩人進城都要經過蘇橋圩。

韋永成到了求學的年齡,沒有去唸私塾。“我叔叔對我母親說:‘現在民國時代,念私熟已不合時了,應該進學校才對。’那時永福縣城沒有一所學校。於是我母親送我去桂林省城讀小學。我記得當時上桂林要走60多里路,早晨六七點鐘去,到蘇橋圩吃碗米粉,下午3點鐘就到了。走遠路,鄉下人要節省,不穿布鞋要.穿草鞋,離開桂林城三四里的地容方有個泉水,將腳洗淨,換上布鞋,要的這是我們鄉里人進城的程序。”

蘇橋圩距離省城僅有20裡地,這裡是“桂林米粉”的終點站與始發站。廣西各地都有米粉,但被稱為“桂林來粉”的較少,那是因為“桂林米粉”熬製滷水的配方較為特殊,所以傳播面積不

廣,僅存在於以古協為核心的20裡左右,南端是蘇橋,北端到靈川三街”,東邊到大圩,西邊今尚有機場路“義和路口米粉”。可謂“滷香不出二十里”。即便在交通發達的今天,能供應正宗的柱林米粉的小店依然不多,其分佈半徑,也沒能超過20公里。

洗腳、吃米粉、進省城、闖天下—一桂林人闖世界的半徑,則超過了兩幹兩萬公里。

——本文摘自李志捷編寫的《半壁民國一碗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