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止審核不滿四年 東莞銀行再戰IPO

終止審核不滿四年 東莞銀行再戰IPO

時代週報記者 曾令俊 實習生 伍遠英 發自廣州

終止審核四年後,東莞銀行於近期重新啟動了A股上市計劃。

在4月底舉行的2017年股東大會上,東莞銀行審議通過了A股上市、授權及聘請輔導機構等3份IPO相關議案。這也意味著該行重啟IPO,這距離該行首次遞交申請材料已經過去十年。

對於為何在這個時間點重啟IPO以及面臨的阻礙等問題,時代週報記者近日聯繫東莞銀行董秘謝勇維,其表示“謝謝關注”,並未給予更多回復。

股權分散一直是困擾東莞銀行上市的待解難題,該行也在試圖解決這個問題。東莞銀行2017年年報顯示,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基本沒有改變,該行依然無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不過,東莞市金融控股集團通過控股兆佳貿易、東鵬貿易等持股股東,合計持有該行10.95%的股份,股權分散情況得以改善。

除股權結構優化外,東莞銀行業績復甦表現明顯,這也為該行上市增加了籌碼。2017年年報顯示,東莞銀行實現淨利潤21.31億元,同比增幅11.49%,淨利潤增速自2012年以後首次重回兩位數。

國有股佔比增加

東莞銀行的前身東莞市商業銀行成立於1999年,2008年3月正式更名為東莞銀行。東莞銀行股權結構比較複雜,主要由東莞市財政局、14家城市信用社、19家獨立核算營業部等多名股東構成。

2008年3月,東莞銀行就已向證監會遞交上市申請材料。2012年2月,證監會披露信息顯示,該行IPO進入“落實反饋意見”階段。

但此後,東莞銀行A股上市一直未有實質性進展,截至2014年6月仍未完成預披露。據2014年6月證監會發布內容顯示,截至當年6月底未完成預披露的企業要終止審查。

2014年6月30日,IPO預披露結束的最後時刻,東莞銀行仍然沒有提交預披露文件,與錦州銀行一同錯過IPO末班車。但目前錦州銀行已經在H股上市。

證監會公佈的2014年度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終止審查企業名單顯示,原本排在擬上市銀行第一梯隊的東莞銀行於當年7月1日終止了審查。

對於終止審查的原因,外界普遍認為,東莞銀行股權過於分散以及經營狀況是主要原因。截至2013年底,持有東莞銀行股權5%及以上的股東僅有東莞市財政局,持有股份佔比22.22%,為第一大股東。其餘九大股東大部分是持股比例低的民營企業,股權結構過於分散。即使東莞銀行在2014年完成向前四大股東定增發行2億股,該行依然“無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

除此之外,2013年東莞銀行經營數據不理想、高層大換血也被認為對銀行的上市有所影響。2014年東莞銀行終止IPO審查後,再無公開上市進展。

直到今年4月的2017年東莞銀行股東大會的會議審議事項中,才重新出現了上市相關議案的身影。在這次該行最新的股東大會上,上市相關議案共有3份,涵蓋了IPO申請、上市授權、聘請中介機構。

具體來看,上述議案分別為《關於申請首次公開發行人民幣普通股(A股)股票並上市的議案》《關於本行申請公開發行A股股票並上市過程中的授權的議案》《關於聘請中介機構為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及相關工作提供服務的議案》。這樣意味著多年之後,東莞銀行重啟IPO。

東莞銀行2017年年報披露的數據顯示,該行擁有82家機構股東及5052名自然人股東,股權結構分散。其中直接持股5%以上的股東僅有東莞市財政局,持股比例為22.22%,為第一大股東;東莞市大中實業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4.98%,為第二大股東;東莞市虎門鎮投資管理服務中心持股比例為4.96%,為第三大股東。

“股權分散是很多地方性銀行的共同問題,成立之處就是股權分散,通常的做法是大股東或者國有股東通過收購股權,提高股權的集中度,或者定增。”華南一股份制銀行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值得注意的是,該行國有股份持股比例增至35.37%,較上一年末增加8.08個百分點。第七大股東莞金融控股集團持股比例雖然仍為2.87%,但年報中對其間接持股比例進行了披露。截至2017年末,東莞金融控股集團及其控制的三家公司已累計持有該行10.95%的股份。通過股權優化,東莞銀行股權分散情況得以改善。

公開資料顯示,東莞金融控股集團於2016年3月成立,前身東莞財信,為東莞市國資委全資子公司,法定代表人廖玉林曾是東莞銀行董事長。東莞金融控股的使命是整合目前較為分散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股權,進一步加強東莞市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的協同效應。與2016年末相比,東莞金融控股集團及其關聯公司控制的東莞銀行股權比例增加了8.08個百分點。

淨利潤增速重回兩位數

東莞銀行業績復甦表現明顯,這也為該行上市增加了籌碼。

2017年年報數據顯示,東莞銀行資產總額達2612.83 億元,比年初增加291.92 億元,增幅12.58%;實現淨利潤21.31億元,同比增11.49%,淨利潤增速自2012年以後首次重回兩位數。

據可查數據顯示,2013年東莞銀行淨利潤增速從2012年的高位直接跳水至2.67%,2014年跌至勉強維持正增長的0.3%。2015年年報顯示,該行淨利潤為18.73億元,較2014年下滑9%,淨利潤甚至比2012年的19.27億元還少。

2017年東莞銀行的資產質量也得以改善,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率實現了“雙降”。報告期末,該行不良貸款餘額為15.00億元,較年初下降了0.59億元,降幅3.78%;不良貸款率為1.49%,較年初下降了0.20個百分點。

東莞銀行表示,通過開展“壓逾促降”“個貸不良清收”等專項活動,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積極採取現金清收、呆賬核銷、以物抵債、貸款重組、資產轉讓等多種手段對不良貸款進行處置,取得較好的效果。

兩年來,東莞銀行通過各種方式補充資本。2016年2月,該行發行不超過50億元二級資本債券補充二級資本;2017年7月,廣東銀監局審批通過該行不超過80億元的綠色金融債券發行議案。

截至去年年底,該行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達到14.42%、10.74%、10.74%,同比均有所上升。但即便如此,東莞銀行依然面臨著補充資本的壓力。

該行在2016年的二級資本債券發行公告中指出,隨著銀行市場定位的不斷強化,小企業信貸增速情況良好,資產規模進一步擴大,新設機構也逐步增多,在保持資本充足率面臨壓力;且銀行資本結構比較單一、核心資本佔比較大。發行債券所募集的資金被用於補充東莞銀行的二級資本以及改善該行資產負債結構。

在關聯交易方面,2017 年,該行關聯方貸款共79戶,貸款餘額283382.86萬元,佔貸款總額的2.82%。其中,公司類14戶共計277838.89萬元;個人類 65 戶共計5543.96萬元。

該行表示,關聯方的關聯交易業務均由正常經營活動需要產生,交易條件及利率均執行監管部門和本行相關制度的規定,依據市場化原則確定,客觀、公允、合理,不存在損害公司及非關聯股東利益的情況。

另外,東莞銀行新發生的訴訟、仲裁事項主要是問題貸款訴訟事項,新增重大問題貸款訴訟事項(單個訴訟案件涉訴貸款本金1000萬元以上訴訟事項)涉訴貸款本金合計69541.85萬元。

東莞銀行坦言面臨內部經營管理的壓力:“主要表現在業務操作效率、流程改造速度、機制調整效果、協同效應發揮不到位,對市場、客戶的反應速度、創新力度不夠。”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