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年轻人,每天怀着跨省旅游的心态去上班?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并不是你在一线城市上班,而我在二线城市生活,而是我们同在一座一线城市工作,去上班的时间和回到家的时间,都存在着时差。

广州到北京直线距离约2000公里,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坐飞机的话,4小时内就能到达北京

而在广州,有另外一种城市奇观,不少年轻人在上下班往返的路途中,花费的时间可能比出一趟省还要长。有的人的通勤时间为4小时,这段时间基本上可以坐飞机去一趟北京,找一家餐馆吃一顿北京烤鸭。茶余饭饱后,可能时间还绰绰有余.

极光大数据发布了一篇《2018年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报告中显示,北京的平均通勤路程为13.2km,位列第一,而广州的平均通勤路程为8.8km,排名位于中等偏下。

而新华社的一篇文章《研究表明:通勤时间多20分钟犹如降薪两成》中提到,“英国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通勤时间增加20分钟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如同降薪19%”。

有多少年轻人,每天怀着跨省旅游的心态去上班?

广州地铁:被挤成三文治的“地狱西”

在广州,人们听到“嘉禾望岗地铁站”就会闻词色变,另外一个就是害怕有着“地狱西”之称的“体育西”。

我曾经先坐公交到人和地铁站,再到嘉禾望岗地铁站中转,随后再换乘两次地铁,接着转乘公交,最后走五分钟的路程,才到达公司。按照常规时间计算,上下班往返的路程一共要花4个小时,有时分秒不差,有时甚至更多。

广州3号线地铁就像一艘装满鱼虾肉蟹的船,车厢内的“鱼虾”密密麻麻塞满了缝隙。当我准备要在下一个站出站时,都会提前挤到地铁门前,然后紧紧抓住座椅上的扶杆,天真以为这样能避免被人潮冲走。

而在下一站,人潮封闭了地铁车厢的出口,任凭地铁车厢内的人如何呐喊,也不肯后退半步,生怕又要错过这班地铁。有时也会有漏网之鱼游了进来,就这样,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好比钱钟书的围城故事被搬到现实生活中上演。

在摩肩擦踵之中,人们还不忘看看手表,然后默数着距离上班打卡还有多少时间。

有多少年轻人,每天怀着跨省旅游的心态去上班?

通勤高峰:看书简直成了一种奢望

我觉得每天这样上下班很是煎熬,朋友也建议我,“你可以利用坐地铁的时间看看书,这样时间就不会被浪费。”

她不知道的是,在地铁上,很多时候我的脸直接贴着别人的后背,而被我贴着的人也似乎进退两难,我猜测他紧紧抓着吊杆,一定想做引体向上,好把自己悬在半空中。

所以,在上下班高峰的地铁上,看书简直是一种奢望。

而去到公司,新来的同事一听说我是从某个地方坐两个小时公交和地铁赶过来上班的,都给我竖起大拇指,他们纷纷对我称奇,佩服我的勇气。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我特别羡慕他们能够睡到早上八点自然醒,优哉游哉地吃个早餐,踩着早上的阳光去上班。

渐渐地,我发现无论是通勤路上,还是在工作上,一种压力渐渐吞噬了我。再好的心情,也会在面对黑压压的人潮中,长出阴影来。

有多少年轻人,每天怀着跨省旅游的心态去上班?

城市景观:我们以霓虹灯为伴

我总是想不明白,是什么力量让人们可以跨过重重难关,一如既往地坚持在通勤线上。有可能是房价的持续高涨,有可能是为了喜欢的工作,也有可能是为梦想再加一把力。

但是在如此煎熬的前行路上,再多的热情也迟早会浇灭。毕竟时间成本太高了。

在广州繁华地带工作,很多年轻人基本上很少能见到早上的太阳,因为要早早地赶车,路途的奔波,也让人无心看风景。除了出地铁站能看到短暂的刹那阳光,职场人基本上就躲在阴冷潮湿的办公室里度日,再从办公室出来,迎接TA的就是城市的霓虹灯和闪着橙色灯光的下班车流。

当自己在地铁上占到了一个好位置,争分夺秒闭上眼补补眠,能够比别人早睡一两个小时,也就唯有这一点比较让人宽慰吧。

有多少年轻人,每天怀着跨省旅游的心态去上班?

面对效率,我们如何提升

在求职路上,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面试官跟我提到了时间观念的问题。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珍惜时间,那么他多半人生只会碌碌无为。

我们习惯了在心里打如意算盘,盘算着如何让自己的钱包不至于瘪得太让人难堪,只好能省则省,但我们花在路上的时间成本的账,又该如何算呢?

当时,面试官给我提了两点建议:

第一,在公司附近找一个较为便宜的房子租住,降低通勤时间成本,用省下的时间读书。

第二,把钱花在刀刃上,用最少的时间,办最多的事情,提高工作效率。

比如,如果你并不擅长制作海报,而你花了很长时间研究相关干货和攻略,最后制作出来的海报也并不能让上司满意,又要返工重做,耗费精力的同时也浪费时间,最后得不偿失。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开通某个制图软件的会员,花钱买别人的资源,实现事半功倍。

最后

当自己不懂得如何去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不懂得如何高效利用时间,与其一个人摸着石头过河,还不如来学习一些有用靠谱的课程。


职场人如何迅速找准自己的目标定位,实现时间和精力双赢,当中都有一些诀窍。而在创骐云课堂上,有来自300多名老师的精品课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