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二)

首先先感謝觀眾老爺為我上一篇文章指出錯誤。東漢末年,全國一共十三個州:分司隸、豫州、冀州、兗州、徐州、青州、荊州、揚州、益州、涼州、幷州、交州、幽州。(三國時期後,又分出許多州,這裡不作統計。)上期文章中,我把冀州的疆域寫成了古代九州時期的冀州疆域(東漢時期的冀州基本就是現在整個河北省,下屬十三郡。),這裡再次感謝觀眾老爺的細心。

《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二)

你們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本期盤點的三個武將英雄,基本在《三國演義》中有著較多的筆墨,只不過因為對手太強,或者是身邊開掛的人較多,最後只能變為陪襯。

《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二)

郝昭

NO.4 郝昭

我記得第一次知道郝昭這個人物是小時候玩遊戲《三國群英傳1》的時候,武力值和智力值均在80以上,技能也棒,十分好用。雖然我一直覺得陳建斌版的《三國》電視劇比老版在藝術創作上更加豐富,但是我卻十分不滿這版電視劇中諸葛亮設計賺殺郝昭的情節。

郝昭(生卒年不詳),字伯道,山西太原人。東漢末年至曹魏初年著名將領。少年從軍,屢立戰功,升為雜號將軍,後因曹真(陳建斌版《三國》中為司馬懿推薦)推薦鎮守陳倉,防禦蜀漢。郝昭是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直接對手,兩軍在陳倉相攻二十餘日後,諸葛亮被迫退兵,無功而返。

《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二)

郝昭

要說曹魏時期的優秀將領,我覺得郝昭應該可以排進前三。首先是文武雙全,引用《三國志》中的兩句話,一是“鎮守河西十餘年,民夷畏服”,二是“晝夜相攻拒二十餘日,亮無計,救至,引退。”,這兩點都說明了他在軍政方面還是很有作為的。

其次是此人的忠誠,諸葛亮開戰前曾派人勸降,郝昭卻說“我識卿耳,箭不識也。”,還有就是臨終前要求薄葬(史書記載因病而死,併為死在戰場上。)“厚葬無益於死者也,汝必斂以時服。”都可以反應出此人的品質。

王應麟在《玉海》中還有一段記載“昭逝。亮得知,賞三軍,與諸將曰:前有嘉卒,後有昭亡。實天不亡我大漢也。”把他和郭嘉的地位放在了一起,雖然不一定翔實,但起碼是肯定了此人並非等閒之輩。

只可惜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劇,為了突出諸葛亮與司馬懿,郝昭只能淪為了陪襯。

《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二)

郝昭

武力指數:4.0分

智力指數:3.8分

埋沒指數:3.5分

顛覆指數:2.8分

人氣指數:2.4分

《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二)

呂蒙

NO.5 呂蒙

呂蒙(179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魯肅死後,吳國的第三任大都督。

如果要給吳國四位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做一個實力排行你會怎麼排?我想大多數人會把呂蒙排到最後一個吧,而且再加上語文教科書上孫權那篇著名的《孫權勸學》,呂蒙就註定了是吳國四大都督當中實力最弱的吳下阿蒙了。但是,要論建功,我敢說呂蒙是四位都督當中,功勞最大的。畢竟斬殺關羽,收復荊州是在呂蒙的手裡完成的。

《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二)

呂蒙《三國殺》的形象

呂蒙的軍事才能備受三國時人的認同。陳壽在《三國志·周瑜魯肅呂蒙傳》末評曰:“呂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擒關羽,最其妙者。初雖輕果妄殺,終於克己,有國士之量,豈徒武將而已乎!”魯肅曾讚揚呂蒙勤學有進境:“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裴注引《江表傳》亦載魯肅語:“吾謂大弟(呂蒙)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孫權鼓勵呂蒙讀書,事後亦欣賞其成果,他曾說:“人長而進益,如呂蒙、蔣欽,蓋不可及也。富貴榮顯,更能折節好學,耽悅書傳,輕財尚義,所行可跡,並作國士,不亦休乎!”當廬陵賊寇肆虐,諸將討伐不果時,孫權認為呂蒙有足夠的才能處理此事,因此他說:“鷙鳥累百,不如一鶚。”以表示他對呂蒙能力有充分信心。孫權某次跟陸遜談論到周瑜、魯肅及呂蒙時,形容呂蒙:“子明(呂蒙字)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周瑜字),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魯肅字)。”

照理說呂蒙在三國中不算被埋沒,才能也是得到了很大的發揮,只不過因為自己最終當上了吳國大都督,而在吳國大都督的歷任中,數呂蒙最沒有傳奇色彩,所以就顯得他比較弱了。

個人認為呂蒙之所以形象不高,還是因為他殺掉了關羽,這個影響後世的傳奇名將。雖然呂蒙還有“吳下阿蒙”的稱呼,但是我覺得這個稱呼更像是在勉勵他,也可見其實他在東吳陣營中口碑人緣十分不錯。

《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二)

呂蒙

武力指數:4.2分

智力指數:4.0分

埋沒指數:2.0分

顛覆指數:2.0分

人氣指數:3.5分

《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二)

高順

NO.6 高順

其實第六個想寫的武將很多,最終還是把這個名額給了高順。高順是東漢末年軍閥呂布麾下名將,也是呂布最信任的大將了。但是因為呂布這人當領導真的挺讓人呵呵的,高順作為呂布最信任的大將,勉強得到了呂布陣營中最好的待遇——“屢進忠言於呂布,呂布雖知其忠而不能用。”曹操擊敗呂布後,高順被曹操所殺。

雖然高順在三國曆史中鏡頭不多,但卻給後世留下了一個詞“陷陣之志”,指將士都要有有死無生,視死如歸,敢於衝鋒陷陣的志氣和精神。

其實在東漢末年時期,戰爭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各式各樣的特種部隊靈活應對於各種戰場形式。之前提到了公孫瓚的“白馬義從”,而這次則是呂布的“陷陣營”。 陷陣營是東漢末期一支獨特的部隊,人數不多,但作戰極為勇猛,它的指揮官便是高順。

人稱高順“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全軍僅有七百餘人,個個驍勇善戰,裝備配製精良。呂布逃出長安包括一干將領,才百餘騎兵。加上後勤軍工補給問題,能讓呂布放手高順籌備精練鎧甲,陷陣營組建時間最早應是呂布佔據濮陽時期。

《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二)

高順《三國殺》中的形象

“陷陣營“的戰鬥力不需吹噓,不僅擊敗過擁有關羽、張飛的劉備,而且還戰勝過夏侯惇,使夏侯惇失去了一隻眼睛。而高順本人也與夏侯惇大戰了四五十回合,勝負未分。

其實一直有關於曹操為何不招降高順,反而招降張遼的討論。雖然張遼也是一員猛將,但是顯然高順的實力要相比張遼強一些。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高順太強了。曹操征討呂布所吃的敗仗基本都和高順有關,如果再招降高順,真不知道曹操手下的將領會怎麼想。如果真讓瞎眼的夏侯惇和高順同朝為官,想想都覺得尷尬。所以曹操不是不喜歡高順,而是要安撫人心。

第二個原因是劉備當時沒有給曹操臺階下。我們借鑑一個場景,小說中曹操當時也是要殺張遼的,幸得關羽和劉備出面求情,張遼才被饒不死。我們分析一下曹操的人物性格,一個“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亂世梟雄,會主動對手下敗將說,我欣賞你,你以後跟我混吧!我覺得不會,即使曹操非常看重此人的能力,也不會主動去說這樣的話。而劉備之所以沒為高順求情,大概也跟高順攻破沛城,俘虜劉備妻兒的仇有關吧。

《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二)

高順

武力指數:4.5分

智力指數:3.5分

埋沒指數:3.0分

顛覆指數:2.0分

人氣指數:3.5分

《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二)

潘鳳

下一期是“《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武將篇)的最後一期,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三國演義》中被羅貫中黑的最慘的幾位武將吧。之後我們會盤點”《三國演義》中被埋沒的人才——謀士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