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龍報特約記者柳依依北京報道】父母學會放手,孩子身後才會慢慢長出飛翔的翅膀。在採訪25歲的俄羅斯青年Sergey Platkovskiy時,記者彷彿看到了他背後雛形初現的那雙翅膀。
Sergey Platkovskiy的父親鍾情中國文化和中文,他6歲跟隨父母來到中國,隨後的生活圓心就定在了中國首都北京,他也有了一箇中文名字——張志偉。
25歲的俄羅斯青年張志偉曾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學習經濟管理,如今他與朋友創立了自己的諮詢公司。(圖片來源:張志偉本人提供)
經歷中國鉅變:這裡很開放
6歲,Sergey Platkovskiy跟隨父母去往中國。這是他出生後輾轉的第三個國家。父親的工作讓Sergey Platkovskiy的出生地那一欄填上了北朝鮮的名字。但沒多久,他就跟隨父母、兄長搬出了那裡,返回祖國。回國時,蘇聯還未解體。
蘇聯解體後,經濟嚴重下滑,Sergey Platkovskiy的父親很難找到工作。直到1996年,一個被派往中國做駐站記者的機會出現了。這對於一直鍾情中國歷史和中文的父親就像是“救命稻草”。也是從那一年,Sergey Platkovskiy生活的圓心定在了中國的首都北京,並有了一箇中文名字——張志偉。
張志偉的志向的確宏偉。當被問及對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態是否滿意時,坐在自己創辦的諮詢公司Octo+的會議室裡,張志偉先是笑了笑,“我不會說滿足,我永遠都不滿足。”他提起了去年中美兩國接近6000億美元的貨物貿易額。“就算中俄雙邊關係從未像如今這麼好過,貿易額仍然不到1000億美元。這並不能讓我滿足。中俄兩國有很多值得交換的東西。”
這一點,張志偉很有發言權。自從他在13歲時父親過世,母親就讓他們兄弟二人靠自己的力量養活自己。高中時,時有到北京旅遊的俄羅斯人,張志偉就為他們安排參觀行程。大學時,張志偉需要自己交學費,兼職導遊的工作已經不能負擔。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學習經濟管理的他與朋友Olim Alimov開辦了一家貿易公司,也是現在這家諮詢公司的前身,協助中俄兩國的公司做貿易。“一開始做衣服的生意,後來發現做石油設備的利潤最大,塑料和紙張設備也不錯。”
張志偉說,他很幸運能夠經歷中國發生的經濟鉅變。“這裡很開放。至少對俄羅斯人來說,只要努力工作,很多想法可以實現。”
今年,石油相關的生意不好做,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也大,張志偉的公司決定將重心向諮詢業務轉向,側重在金融領域提供服務,幫助中國公司推薦適合投資的俄羅斯企業。
張志偉說,他希望能夠為中俄的技術、想法、經濟交流提供平臺。“伴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有能力也有需求走出去。有必要讓外界知道中國許多新鮮的想法正在生成,而並不是只會複製。”
“激發人們的潛能,讓每個人得以成長”,張志偉說,這才是他滿意的生活狀態。
他描述著他理想中的中國,“人們有足夠的食物,但不貪婪。每個人可以得到機會,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並且有意識地讓自己變得更好。建立有共同理念的團隊,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是我希望看到的中國。”
圖為2015年9月,張志偉和朋友在北京景山公園俯瞰故宮全景,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圖片來源:張志偉本人提供)
賺錢全靠關係? 總體很公平
在外媒的報道中,中國的商業社會充斥著“關係”。這兩個漢字的拼音”Guan Xi”甚至已經成為了英語中的新詞彙,暗指商業中出現的不公平。
“我認為,中國的商業社會總體上非常公平。‘關係’在哪裡都有,至少在俄羅斯也很重要。”張志偉說。“在中國,並不是做生意都要靠關係。許多外國企業沒有關係,這可能讓他們很不安,但仍然可以把生意做得很好。況且,想得到關係,也需要花時間,甚至是一些感情的。”
比如,要將合作伙伴變成朋友。張志偉說,西方的商業社會就像一臺機器,每個人只要保證自己那部分工作運轉正常。在一個會議中,他們只需要談論公事,而不需要在會議結束後,再多花費15分鐘關心合作伙伴的家人怎麼樣。但在中國,人與人建立商業往來取決於信任。而信任背後的重點是人。
“或許有一些外媒認為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關係’這種商業文化的生長。”不過,在張志偉看來,中國改革開放短短三十多年,政府就像家長,要讓自己的孩子和大孩子一起玩,但也要提醒孩子保持小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幫助。這並不難理解。“要給中國時間。”張志偉說。“只要給予時間和耐心,這裡會變得更好。當然,媒體也要有耐心。”
反腐敗 應多用科技
談及與“關係”相生相伴的腐敗,張志偉說,“這就是信任的另一面。但最近一段時間,中國打擊腐敗的力度比俄羅斯或許多國家做得都要好。他們在嘗試解決腐敗的問題。當一個國家很大,管理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所以要學會接受弊端,與此同時,建立一個好的、持續的體制減少這些弊端。”
張志偉相信,科技就是一個減少腐敗的好方法。他用淘寶、微信等新的科技手段舉例。“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腐敗。”而且,中國政府如今鼓勵創業,很多人如果希望明年開始創業,在找到一部分創業資金後,一週之內就能建立自己的公司。從這個角度講,中國的商業環境是很好的。“當我還在北大唸書時,許多學生就開了自己的公司。”“腐敗的情況更容易被改變”。張志偉認為,相比環境的破壞,腐敗問題就像“小巫見大巫”。
在談話中,他多次談到“失去”。“人們很願意談論獲得、勝利,卻很難看到失去了什麼。可那些犯的錯誤才更讓人增長智慧。所以我認為‘失’比‘得’更重要,需要被人致以尊重。”採訪當天,窗外的空氣PM2.5嚴重超標,張志偉說他還沒像其他人那樣出門就要戴上口罩。“北京連續發了三次紅色預警。人們開始有意識地談論環境。打開微信,朋友圈都在抱怨空氣和環境,也開始有一些企業嘗試解決這些問題。”
談中國發展:“失”比“得”更增智慧
他敲了敲擺在眼前的辦公桌,“這是木頭做的。我們用的任何一種產品都來源於自然環境。可中國需要發展,更何況中國還處於特殊的經濟時期,7000萬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所以,當他們看到錢時,他們看到了錢能讓生活朝著好的方向轉變的力量。但當人們擁有足夠的食物,甚至不少人變得富有,自然會有更多人關注環境保護,渴望精神需求。俄羅斯也經歷過同樣的過程。”
張志偉很認同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的觀點,做生意籌集的錢,不是錢,是信任。如果只把錢視為錢,人就只會把它當作物質商品那樣對待;但如果能將錢視為資源,嘗試改變一些事情,那麼錢就會延著精神層面不斷生長。
“一個團隊裡最酷的人,永遠不是炫酷車的人,而是那些擁有最酷的經歷和想法的人。”張志偉說大房子和名牌車,並不是他最想要的。
“如果我有更多錢,我會用這些錢激發人們的潛力和想象,讓我的公司提供更好的服務,改善人們的生活。這才是我心中最酷的事情。”張志偉說。
談中俄未來:會有很“酷”的事發生
在張志偉的微信朋友圈中,不止一次看到他和朋友們滑雪的照片。“我喜歡極限運動。可我現在忙到不能給愛好留太多時間。現在最讓我感到高興的事是與朋友見面,給家人打電話。”張志偉說,善良和幫助是他感到幸福的兩個重要源泉。
如今,張志偉的母親和兄長已經回到俄羅斯生活,只有他留在中國。“我媽媽總是提醒我,為什麼不給奶奶打電話,不和兄長有更多交流。我需要知道他們過得怎麼樣,而不只是告訴他們我過得怎麼樣。畢竟只有家人可以永遠做我的後盾,不用擔心受到傷害。”
談到中俄家長的教育方式,張志偉認為,中國的家長似乎不那麼願意放手。“父母都希望孩子成功,我好像還不知道哪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失敗。但有時他們太希望孩子成功,孩子就會害怕失敗,不敢嘗試了。”
“如果家長掌控得太多,想給予太多幫助,孩子就會失去他們的翅膀。有時為了成長,人們需要失敗,因為錯誤會讓我們變得更好。如果不犯錯,我們不會知道自己究竟是誰。家長允許孩子失敗,孩子才會知道,我可以跌倒,但我也可以重新站起來。”張志偉說。看到中國父母在孩子成年後就要籌錢給孩子購置房產,張志偉笑了笑,“我的家長要是能幫助我買房當然是件好事。這意味著這個家庭有很高的存款率。但如果這是父母養老的錢,那我一定不會接受。我不覺得非要買房,租房也是選擇,或是用那筆錢開公司,也可以投資我研究很久的企業。”
在他眼中,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但信念是一件有趣的事。他的信念是過好自己的生活,在朋友需要時給予幫助。“等到他們需要幫助時,而不是把幫助強加在別人身上。這是我信念中很重要的準則。”
與以往去歐美國家留學不同,張志偉看到越來越多來自俄羅斯不同地方的年輕人和自己一樣彙集到中國。有些人去學習,也有些人想看看這個崛起的東方國家到底正在發生什麼。
“他們不只關注中國經濟,也有很多人想了解中國的時尚設計、法律體系,還有人希望幫助中國的農村改善生活。這讓我很自豪。”張志偉說。“中國學生也變得更加自信。他們不只關注學習,也開始願意分享,很高興能看到我們這一代中俄的年輕人在一起成長,彼此尊重。相信未來一定會有很酷的事情在兩國之間發生。”
閱讀更多 俄羅斯龍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