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物理學家張首晟去世 成果被評“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
12月6日消息,美國華裔科學家、斯坦福大學物理系、電子工程系和應用物理系終身教授張首晟被曝於12月1日去世,據斯坦福校友告知,“從9樓還是19樓跳下來的。前一天週五還在和丹華的律所fund組開會。”
張首晟出生於1963年,17歲前往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學習,專業為理論物理,“用一個公式概括整個世界”成為張首晟的夢想。1996年,年僅33歲的張首晟被評為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隨後,張首晟團隊發現的拓撲絕緣體和量子自旋霍爾效應兩項理論,在2007年被《科學》雜誌評為當年的“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2009年,張首晟入選“千人計劃”,並被清華大學特聘為教授。隨後,張首晟包攬了眾多科學獎項:於2010年獲得歐洲物理獎、2012年獲得美國奧利弗巴克利獎和狄拉克獎、2014年獲得美國富蘭克林獎。
張首晟及其團隊對於拓撲絕緣體和量子霍爾效應的發掘起源於美國科學家埃德溫·霍爾在19世紀的發現:通電導體在磁場作用下能使電流運動方向改變90°,這被稱作霍爾效應。上世紀80年代,有發現稱極低溫和強磁場條件下,霍爾效應呈現電子按順時針沿導體邊緣運動的現象,這就是量子霍爾效應。與無序運動導致熱量產生相比,電子保持秩序狀態則幾乎沒有能量損耗,由此引發了科學界研製新的電腦元器件的設想。
但是,量子霍爾效應需要苛刻的條件。張首晟設想,能否在正常條件下,讓電子跳舞從雜亂無章的迪斯科到井然有序的集體舞。他研究發現,電子如同地球自轉一樣,有一種叫做自旋的基本特性,自旋向上的沿逆時針運動,自旋向下的沿順時針運動。這種自旋也會產生量子霍爾效應,這就是量子自旋霍爾效應。它不僅沒有能量損耗,並且不需要強磁場,也可在室溫環境下實現。
張教授最新的物理學發現是在2017年7月21日,張首晟及其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重大發現:在整個物理學界歷經80年的探索之後,他們終於發現了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存在,並將其命名為“天使粒子”。據稱,“天使粒子”將有助於量子計算機的研發。他當時透露,正在規劃在該領域與國內高校進行更深入合作。
張首晟團隊找尋手性Majorana費米子的實驗平臺
張首晟多年被湯森路透預測會得到諾貝爾獎,知名物理學家楊振寧,也是張首晟的導師,則評價“他獲得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
除了科學家的身份外,張首晟還是物理學家外的投資人。2013年,張首晟創立Danhua Capital(丹華資本)。這是一家新成立的風險投資基金,專注於投資美國最具顛覆性和影響力的科技成果和商業創新。
此前,張首晟曾對媒體表示:““丹華資本的初衷是打通兩個橋樑。一是把前沿科技和投資結合在一起,二是把中國和美國結合在一起。”
目前,丹華資本主要關注早期以及成長期項目,投資領域涵蓋人工智能、虛擬/增強現實、大數據、區塊鏈、企業級應用等具有顛覆性的新興技術。
張首晟認為創新最可能蘊藏在大學裡。創立丹華資本以來,張首晟多次表示,要用第一性原理,圍繞斯坦福大學的教授、校友和學生做風投。比如2014年8月,丹華資本就以1200萬美元投資人工智能公司EverString,初次之外他還投資了虛擬化軟件VMware(NYSE:VMW)、跨境電商平臺Wish等,都有不錯的回報。
根據天眼查顯示,截止到目前,丹華資本對外投資113個項目,其中,區塊鏈項目34個,曾投資FCoin、NEO等項目。2018年2月22日,美圖公司發公告稱委任知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知名投資人張首晟教授為獨立董事,助力美圖向“AI+區塊鏈”方向發展。
以下為丹華資本近期的部分投資案例:
6日上午,張首晟家屬發表聲明表示,張首晟是與抑鬱症的戰鬥之後意外去世,並希望公眾在家屬面臨傷痛之時,尊重家屬的隱私。
我們沉痛地告知大家,我們的摯愛首晟在上週六,12月1日與抑鬱症的戰鬥之後意外去世。
雖然在大家的眼裡,首晟是著名的科學家和思考者(思想家),而他在我們心中,是摯愛的丈夫和父親。首晟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超出其他所有事情,他會盡可能地騰出時間陪伴家人。他曾在家庭度假中帶著我們去地球上最美麗的自然風景觀光,和我們分享所到之處的古代歷史故事。並鼓勵我們迸發新的想法和興趣。首晟渴望通過科學研究見證上帝的榮光,他把一種對未知好奇的感染力帶給了全世界。他最喜歡的詩詮釋了他這一生探索美、發現美的使命。這首詩來自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yt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mity in an hour.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君掌盛無邊,剎那含永劫。(李叔同 譯)
在此沉痛悲傷之際,我們對所有給予支持和關心慰問的人們表示感激。同時希望公眾在我們面臨傷痛之時,尊重我們的隱私。
Barbara, Stephanie和Bruce
敬上
閱讀更多 尋覓史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