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學校裡有人打我!”“打回去!”

奇葩說曾經有一個辯題是:

如果有一瓶可以消除悲傷的“忘情水”,你要不要喝?

節目裡,很少講自己故事的黃執中,罕見地動情,用異常憤怒的語氣控訴:我不喜歡小孩,尤其是小學那種小王八蛋!

這樣冷酷激烈的表達背後,是一段讓人揪心的被欺負被霸凌的童年經歷。

他說:在上小學時,因為個性有些怪,被班上同學排擠。有同學會趁他不在的時候,把汽水、可樂倒進他的飯盒裡面。當他中午興奮地打開飯盒時,裡面是一團漿糊......

這段慘痛往事對他影響至今。

黃執中說,我討厭小孩,一輩子也不想生小孩。

被霸凌遭遇,

是喝了忘情水都忘不掉的痛

最近我女兒的學校也出現了一個校園霸凌事件。

前幾天剛剛度假回來,我女兒就發現她的一個好朋友轉學走了。

同學媽媽說,本來她的大女兒是個活潑開朗的小姑娘,但是班上的另外一個女同學因為莫名原因,從年初就開始組建小團體孤立她,在休息時間製作各種惡作劇取笑她。

剛開始家長並沒有在意,但到最後小女生已經痛苦得常常失眠,不願意去上學了,他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干涉。

但為時已晚,為了不讓狀況繼續惡化,他們被迫帶兩個女兒離開去了新學校。

面對校園欺凌,這位媽媽的做法肯定不是最佳示範。

美國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研究人員發現:

遭受霸凌過的老鼠,腦部掌管情緒的部位會改變,容易對壓力產生敏感,長期下來會出現“社交障礙”,恐懼任何新環境,即便是安全的環境,老鼠還是會害怕結交新朋友。

同樣的,許多遭受過霸凌的孩子,都會產生退縮怯懦、缺乏自信的後遺症,在心理學上,叫做急性應激反應。上面小姑娘出現失眠、恐懼上學等症狀,就是其中的表現。

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或多或少都會經過被排斥被孤立的局面。這個時候,孩子如何面對,家長如何支持,至關重要,不僅會影響孩子一時的情緒,更會影響他的一生。

在央視的《開講啦》節目中,主持人撒貝寧問嘉賓李玫瑾:

孩子被欺負了,你會支持他打回去嗎?

作為中國公安大學知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李教授給出的答案是:

“肯定會啊!”

李教授說,自己的小孫女在學校被別的小朋友抱起又摔下過,她直接告訴孫女:

“可以揪住對方的耳朵,直到對方放手。”

當然,校園霸凌形式多樣,不是隻有肢體衝撞這一種,語言上的侮辱戲弄,精神上的孤立,都可能甚至同時存在。

如果不妥善應對,它給孩子帶來的創傷,就像黃執中說的那樣:

“以前經歷所造成的那個洞,花了一輩子都填不滿 ”。

你以為的“鬧著玩”

後果其實是嚴重

事實上,校園霸凌的嚴重程度和普遍程度,真的是怎麼估算都不為過。

這樣的新聞,網上真的一抓一大把。我看到一份2017年3月到6月的校園暴力案例彙總,其中被媒體公開報道的惡性欺凌事件,就有60多起。

比如,3月19日,有人上傳了一段女中學生打同學的視頻。在短短數分鐘的視頻中,打人者逼迫被打者脫衣服、下跪磕頭,並多次對其扇耳光,欺凌侮辱手段之狠讓人既寒心又氣憤。

安徽懷遠縣火星小學13歲的副班長因為擁有檢查作業、監督背書的權力,向另外6個孩子要錢。錢沒給夠,就逼迫他們喝尿吃糞。

孩子的世界混亂起來,可能比想象中還複雜。

這些頻發的校園欺凌事件中最可怕的,是暴力行為越來越多,而且年齡日趨低齡化。

在校園霸凌事件的處理中,老師和學校的方式態度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學校和家長不把霸凌當做一回事,以為只是孩子之間“鬧著玩”,事件就不會從根本上得到控制。

想象一下,一個孩子以“我不是故意的”為藉口逃脫掉了件主觀做錯事的責任,他“不小心”欺負人的情況會越來越多。

今天“不小心”打了一下其他人,過幾天“不小心”拿東西扔到別人的身上,最後,他會“不小心”以傷害別人為樂趣!

很簡單,不當行為卻不會受到任何處罰的情況下,孩子認識不到自己行為的嚴重性,更不會擔心自己要由此承擔的後果,他只會越來越放肆,滋長出各種逃避責任的心態和藉口。

只有通過懲罰,才能讓孩子們明白一個道理:

Treat people the way you want to be treated。

中文裡也有同樣的意思,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如何培養孩子不好惹的能力?

若學校處理問題“不給力”,是否可以把希望寄託在法律身上呢?

恐怕也行不通。

我國法律規定:

未滿14週歲的未成年人不管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予追究刑事責任。滿14週歲但未滿16週歲的,也只有幾種嚴重犯罪才會有刑罰。

像圍毆、勒索、辱罵同學等現象,只要情節沒那麼嚴重,欺凌者是不會受到懲罰的。

一個揪心但卻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是,除了那些登上新聞的惡性事件,日常霸凌就像空氣一樣,非常廣泛得存在於中小學校中。

所以,作為父母,你要培養孩子不好惹的能力。

美國有一個“ the Bully Project ”網站,專家們與機構合作編寫了面向不同人群的指導手冊,幫助家長和學生預防及應對校園霸凌。

其中在“我的孩子可能被欺負了,我該怎麼做”中,有以下幾條可供參考:

一定要與孩子好好談心,冷靜剖析,不要造成二次傷害

做父母的不特意留心的話,很容易忽略孩子們被霸凌的跡象,因而錯過進行干預的機會。

父母一定要耐心詢問,營造出寬鬆溫馨的談話氛圍,才能讓孩子放下戒備,導出真相。

不要直接詢問孩子是否遭受凌辱,而是要以簡短的句子問清他們這一天做了什麼、在哪些地方待過、和誰在一起、對周圍的同學感覺怎樣。

總之,父母要與孩子結成盟友,用冷靜的語氣建立安全感,讓他們相信你作為父母有能力與學校溝通,共同對抗欺凌。

教會孩子反擊

這方面我自己深有體會:我上學時年紀小,記得小學二年級時,總是被同桌一個男同學欺負,他在桌子中間劃了一條線,我寫字時一不小心越線,他就掐我的手臂,而且作為學渣的他,整天不學習,還到處給別人取難聽的外號,包括我在內。

我很難過,有一天實在忍不住了就告訴了爸爸。

爸爸說:

不要怕他,下次他再掐你,你就推他,推不動他,就咬他,給他點厲害嚐嚐,他就不敢了。

有了大人給我撐腰,我學會了反擊。

那天課堂上,我們正在安靜地寫字,同桌又來掐我,我立刻用盡力氣一把推開他,他摔倒在了地上。

然後我舉手起身大聲告訴老師:

老師你看,他不專心寫字,還掐我的手臂!

等他狼狽地爬起來,在鬨堂大笑中,立刻被老師叫到了教室外面罰站。

自那以後,他再也不敢欺負我了,反而開始拿各種零食來討好我,想要和我交朋友。

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不落單

霸凌者很少對一群人下手,一群好朋友可以互相保護,從心裡不再懼怕霸凌者。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作為父母,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影響孩子,即使被欺負了,也要讓他們明白被欺凌並不是因為自己犯了什麼錯,他們的人生價值更不應該被欺凌者否定。

孩子的世界本應該簡單純淨,他們的安全感,需要父母來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