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進入電影市場,同時市場這麼火,到底有多少收益呢?

儘管目前國產電影與好萊塢電影還不能媲美,但這是一個年增長率在30%以上的行業,這是一個每天都會產生上億票房的產業,這是一個國家大力扶持人民踴躍購買的“朝陽”產業。不過去年電影票房僅同比增長3.73%的現實,給連續多年處於高速發展的電影市場來了一個急剎車,但資本方還是抵擋不了金錢的誘惑,看到每天上億的票房,依舊對投資電影的熱情繼續上升,熱錢、塊錢層出不窮。

資本進入電影市場,同時市場這麼火,到底有多少收益呢?

就拿去年的賀歲檔來說,《西遊伏妖篇》票房16.7億,《功夫瑜伽》票房17.6億,《乘風破浪》票房10.5億,《大鬧天竺》票房7.6億,彷彿不拍個上億票房的電影都不敢說自己是做電影的。看到這些數據,有人會說這些投資人一定賺翻了,其實還真的不一定。

資本進入電影市場,同時市場這麼火,到底有多少收益呢?

如今電影市場“十投九輸”早已不再是業內的秘密,而是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和共鳴。然而,雖然只有一成能夠實現盈利,但投資者對電影的熱情仍難以降溫,源源不斷的資本被持續輸送到電影市場。

每當看到有上億的票房都會讓人心動,原來拍電影這麼賺錢,其實不然,並不是所有的電影票房收入都歸於投資者,也不是所有上億票房的電影都能賺到錢,不僅如此,反而大多數上億票房的電影基本上都在虧錢。

資本進入電影市場,同時市場這麼火,到底有多少收益呢?

一般來說,資深影視觀察員drew795分析電影票房收入要達到總成本的三倍以上才能賺到錢,這裡就涉及到票房分賬問題,所謂“票房分賬”是指對每百元票房扣除5%的電影發展專項基金和3.3%的營業稅金,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可分賬票房中,電影院及院線提留57%,中影數字提留1-3%的發行代理費(當然這筆費用不是所有電影都有,而是走中數系統放映的電影才有,但在國內除了一些小範圍放映的影片外,其他電影都要走這個系統)。剩餘的40-42%歸於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大部分情況為40%)。

當然部分影片同檔期處於競爭劣勢,出於增加影片排映場次的目的,給影院及院線承諾票房返點,返點一般會佔到可分賬票房的3-5%。

資本進入電影市場,同時市場這麼火,到底有多少收益呢?

就拿《西遊伏妖篇》來說,其投資成本在4億左右,按16.7億的票房估算下來其實並不怎麼賺錢(據聽說有XX億的保底),最後剩下來能分賬的寥寥無幾。但反觀《乘風破浪》總投資成本在1.6億左右,按10億票房算下來確實賺了不少;所以也可以看出並不是票房高就賺的多,這要取決於電影投資成本有多少。

前面提到的保底也是投資者追求利益的一種方式,所謂票房保底就是發行方對於製片方的一個票房承諾——對於看好的影片,發行方進行早期的市場預估,制定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價格。即使實際票房沒有達到這個保底票房數字,發行方還是要按這個數字分賬給製片方,但超出保底數字的話,那就要看發行方與製片方之前在協議中協商好的分賬比例了,一般情況下是發行方受益要遠大於製片方,不過這裡還有一種“階梯式”分賬模式,也是發行方與製片方之前在協議中協商好的,如果超出保底數字一定範圍內則按一種比例分賬,如果在超出之前的範圍則按另一種比例分賬,以此類推。

資本進入電影市場,同時市場這麼火,到底有多少收益呢?

但保底終究是“賭局”,這樣的合作必定是有贏也有輸,失敗案例數不勝數。每年電影數量高達上千部,能賺到錢的屈指可數,彷彿就像一箇中獎遊戲,而中獎率低的讓人憐憫。

那麼電影投資風險如此之大,為何還會有那麼多影視公司接連不斷的湧入、砸錢?

首先,不得不承認跟風應該是國人的通病,看熱鬧的永遠不嫌事大,對於電影投資也是如此。

某影視公司高層說:過去電影市場的高速增長,使得眾多資本發生誤判,以為電影產業遍地黃金,無論此前是否接觸過電影投資,無論是否瞭解電影投資的運作,都紛紛迅速進入。但同時可以發現,資本大量進入一方面也把電影變成了一種資本運作和遊戲,同時也使得部分專業電影人的心態失去平衡。

資本進入電影市場,同時市場這麼火,到底有多少收益呢?

但與其他行業的投資相比,電影投資確實週期相對較短,所以賺快錢的想法也不斷衍生。然而,正是因為這種追求賺快錢的想法,使得所製作的電影作品難免會帶上浮躁的氣息,所以那麼多國產爛片被噴成屎尿屁也不足為奇。畢竟觀眾都是實在的,看電影也都需要真金白銀,品質不好的影片誰還願意去自掏腰包。

其次,對於部分外來資本而言,賺快錢或許是其選擇投資電影的主要原因,但對於部分上市公司而言,投資電影除了可能會獲得相關收益回報外,還能夠提升公司的品牌影響力與知名度,並帶動股價,從而激發自身投資電影的佈局。

一部電影帶動一個公司甚至多家公司股價的情況時有發生:2015年7月16日,《捉妖記》上映並最終累計票房突破20億,超越此前《泰囧》創造的12.67億票房紀錄,如果按目前票房計算,這部電影的投資方將有望獲得近7億的分賬,投資回報率接近300%。《捉妖記》的火爆,直接帶動了A股上市公司北京文化的股價上漲。據悉,2014年,北京文化通過非公開發行的方式擬將《捉妖記》投資方中的浙江星河收入囊中。自7月20日復牌以來,北京文化連續三日斬獲漲停,股價從最低谷的22元,上漲至7月30日的最高36.8元,漲幅一度超過60%。

資本進入電影市場,同時市場這麼火,到底有多少收益呢?

此後,包括《美人魚》、《西遊降魔篇》等在內的多部電影上映時,也均出現一段時間內影片背後相關公司的股價迎來漲幅,其中《西遊記之大聖歸來》讓出品方之一的控股公司鹿港科技出現10個漲停板。

再者,當今的電影市場已不僅僅是院線電影,還有網絡大電影市場也在迅速增長,不僅貼合當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背景,通過事先規劃也能獲得較高回報。儘管如此,仍有大量資本繼續只把目光放在院線電影身上,哪怕是虧損,也要將資金投入到院線電影領域。這背後則與相關公司與資本試圖通過院線電影增加自身曝光度,從而吸引資本的關注有一定聯繫。

資本進入電影市場,同時市場這麼火,到底有多少收益呢?

當下電影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不僅有已在行業內深入佈局多年的傳統電影公司,此外其他領域資本跨行進軍電影併成立公司也接連出現,這對整個電影市場形成了很大的衝擊,相互之間競爭也成為必然結果,而這些外來資本新成立的電影公司由於經驗尚缺、知名度低,但又因為院線電影能在全國範圍內放映而形成話題及影響力,所以都想參與其中,這樣既能將公司品牌與其綁定獲得進一步宣傳,同時也能豐富公司旗下產品,擴充業務案例,使得今後面對投資者有更多底氣和競爭力。

其實在電影產業,資本是一把雙刃劍,是推動產業發展的必備要素之一,但過多過熱的資本也會讓從業者和投資者迷失,產生市場泡沫阻礙產業發展。作為電影產業,能否實現長久發展的關鍵,與是否創造出優質內容作品密不可分,當下電影產業增速減緩的態勢也正是代表著缺少精品,此時就需要將資本合理有效地運用到創造精品。


資本進入電影市場,同時市場這麼火,到底有多少收益呢?

做電影的本質是為了文化輸出,弘揚民族文化,這是所有真正電影人的使命,在這個所有人都認為的“美麗光環”背後是千千萬萬電影人的默默付出,他們為的不是名利,為的是心中對電影的那份執著與熱愛。

本文由drew795原創,未經同意不得轉載。更多資訊,關注“影視店小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