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容忍!南大“404教授”被取消導師資格

新聞回顧

今年10月24日,有媒體報道了梁瑩涉嫌學術不端等師德問題。報道稱,梁瑩至少有15篇論文存在抄襲或一稿多投;她在教學中態度不端也被南京大學本科生舉報。

零容忍!南大“404教授”被取消導師資格

梁瑩的一些論文與他人論文大面積雷同。

報道還稱,以梁瑩為第一或第二作者的中文文獻超過120篇,但在過去幾年中,其相關學術成果陸續被刪除在那些期刊官網上,對應頁碼處也已無法查看。一家學術平臺上仍能檢索到論文條目,但頁面已顯示“404”(無法查看)。

零容忍!南大“404教授”被取消導師資格

資料圖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當日,南京大學表示成立調查組。

對於報道內容,梁瑩當時曾辯稱,上述情況只在自己學術生涯最早期,即2005年以前出現。“剛讀研究生,學術剛入門,不懂規範,所以存在這樣的情況。”

10月26日晚,梁瑩稱自己已向學校提出辭職。

12月12日,南京大學召開警示教育大會,在會上通報了此事件的相關情況。

零容忍!南大“404教授”被取消導師資格

南京大學新聞網相關通報截圖

12月15日,南京大學發佈了對梁瑩的處分決定,共7條:

行政記過處分

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取消梁瑩的研究生指導教師資格

強制梁瑩退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並上報教育部

建議撤銷梁瑩的“青年拔尖人才”稱號,並上報中組部

調離教學科研崗位

建議撤銷梁瑩的教師資格證

不知道梁瑩的個人行為,與學術圈整體的風氣有多大關係。但學術不端現象,確實不是個例。前不久,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反腐倡廉藍皮書:中國反腐倡廉建設報告NO.8》梳理出了近幾十年被曝光的64起典型學術不端案例,其中2016年是高峰,媒體曝光的有10起。而且,涉事人員範圍廣泛,既有大學校長、副校長,也有二級學院院長、系主任、部門負責人等管理和學術骨幹,還有普通教師和學生。而這個

報告裡的其他數據更值得關注:64名涉事人裡22人沒有受到任何處理,其中12人受到調查但沒有受到處理,10人沒有受到調查;網絡是學術不端曝光的最主要方式,佔比46.9%,超過其他任何一種方式。

光明觀點:

對待學術不端就該如此零容忍

光明網評論員:12月15日,南京大學發佈通報,正式對外公佈對該校教師梁某學術不端等違規違紀行為的處理情況,南京大學將給予梁某黨內嚴重警告處分、行政記過處分,取消梁某研究生導師資格,將其調離教學科研崗位,終止“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聘任合同;報請上級有關部門撤銷其相關人才計劃稱號和教師資格。

作為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一個多月前,梁某因為一篇《青年長江學者與她“404”的論文》的報道被推上風口浪尖。根據調查,她至少有15篇學術論文存在抄襲或一稿多投等問題,而這些論文悉數被從各個學術期刊數據庫中刪除了。

在被揭露學術不端前,梁某集各種榮譽於一身,這些榮譽也為她塗上了保護色。不過從此次處理結果來看,儘管她已經提出辭職,但從警告、調崗到上報撤銷教師資格,處分多達七項,可謂頂格處罰了。別說學術生涯,其教師生涯可能都會就此終止。

以不包庇、不縱容的姿態回應輿論,這是對待學術不端所應有的態度。事實上,在教育部門尚未開始嚴查學術造假的2005年前,梁某便出現抄襲、一稿多投的行為,寬鬆的環境為她大開方便之門。在爾後的職業晉升中,遠超同行的學術產量,讓她得以突破反對聲音和爭議,一路拿到青年學者稱號。不難發現,正是以論文數量論英雄的學術氛圍,一俊遮百醜的考核評價機制,縱容了梁某的學術違規。

值得一提的是,梁某所顯示出來的問題,還不止學術不端。包括上課玩手機、早退等,與學術上投入的巨大精力相比,在教學層面的敷衍顯示出其功利的一面。這正是此次處罰中有報請上級撤銷梁某教師資格的原因所在。由此也重申一個常識,大學教授要對學術負責,但為人師,更要對學生負責

,儘管與高大上的學術研究相比,教學很少帶來直接的榮譽。

不過,梁某青年學者的光環被卸下,仍然只是個案的勝利。如果留意相關新聞發生的頻率,會發現“很多教授、博導都有問題”之言,未必是空穴來風。

早在幾年前,中國的論文數量就已經趕超美國,位居世界第一。有個流行的說法是,世界上每五篇學術論文,就有一篇發表自中國。一方面,就如此次學術不端風波所顯示的,論文數量成為評職稱和獎項的依據;另一方面,在論文被批量生產背後,是高度水化的內容,以及為了追求數量而層出不窮的抄襲造假。如此寬縱的大環境,滋生出了不少問題教授、博導。

對梁某的頂格處理,多多少少會形成警示效應。今後對學術不端的處罰,也該遵循這種零容忍的高壓姿態,以提高造假成本的方式,來淨化學術圈,驅散烏煙瘴氣。

當然話說回來,此次風波始於媒體發酵,但在梁某的醜行被揭穿前,學術界早有異議,只是那些反對的聲音沒能左右決策。可見學術共同體的評議機制,並未發揮有效的作用。學術領域有著比較強的專業門檻,外界監督未必精準有效,對學術不端的識別和懲戒,更多時候得靠同行口碑和業界風評。從這個角度思考,

此次事件再次提示了重建學術共同體的必要性。

(轉載請註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內容來源:光明網、央視新聞、中國青年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