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效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青蛙效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青蛙效應”源自十九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曾進行過一次著名的“青蛙試驗”:他們將一隻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鍋裡,青蛙觸電般地立即竄了出去。後來,人們又把它放在一個裝滿涼水的大鍋裡,任其自由遊動。然後用小火慢慢加熱,青蛙雖然可以感覺到外界溫度的變化,卻因惰性而沒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到後來熱度難忍而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 科學家經過分析認為,這隻青蛙第一次之所以能“逃離險境”,是因為它受到了沸水的劇烈刺激,於是便使出全部的力量跳了出來,第二次由於沒有明顯感覺到刺激,因此,這隻青蛙便失去了警惕,沒有了危機意識,它覺得這一溫度正適合,然而當它感覺到危機時,已經沒有能力從水裡逃出來了。

青蛙效應強調的便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人天生就是有惰性的,總願意安然現狀,不到迫不得已多半不願意去改變已有的生活。若一個人久久沉迷於這種無變化、安逸的生活時,就往往忽略了周遭環境等等變化,當危機到來時就像那青蛙一樣只能坐以待斃。

未雨綢繆、居安思危、有危機意識是我們應該從中領悟的。在生活和職業上都是如此,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回顧一下過去,當我們遇上猛烈的挫折和困難時,常常激發了自己的潛能;可一旦趨向平靜,便耽於安逸、享樂、奢靡、揮霍的生活,而不斷遭遇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