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終於有人替我們喊出 青春裡真正的疼痛

文/桃妖不是妖

青春電影那麼多,可只有《狗十三》真正觸動了成長的酸澀。之於那些情竇初開的靡靡之音,《狗十三》卸下唯美柔光,用最真實的鏡頭去撩撥青春裡那根最敏感的神經。

《狗十三》終於有人替我們喊出 青春裡真正的疼痛

以至於許多年後,當記憶的閘門隨著電影慢慢打開,那些如洪流般的傾洩而出的失落、苦澀與寂寞,依然令人無法釋懷。中國式的教育,有著太多“大家長制”的痕跡。青春期的叛逆,大多都混合著棍棒和巴掌的硝煙味兒,一面是父母們小心翼翼的試探,一面卻是矛盾爆發時披頭蓋面的責罵。爸媽都說,打你罵你,還不都是為你好?他們在等孩子說那句,“謝謝你”。此去經年,他們總會等到的;可孩子也在始終等待父母那句“對不起”,卻成了永遠等不到的遺憾,這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無法逾越的鴻溝。

《狗十三》終於有人替我們喊出 青春裡真正的疼痛

隔著五年的時光,《狗十三》卻始終帶著歷久彌新的質感。張雪迎飾演女主角李玩,當時還是個高中生。16歲的年紀,演十六歲的故事,花季少女那種青春裡的稚氣,透著由內而外的青澀。小姑娘不是在演戲,她是真實的演自己,涉世未深的稚氣,眼神中怯弱的懵懂,無辜又焦急的等待,受傷後再也無力反抗的妥協,小表情自然而乾淨,敏感又脆弱。看著看著,就會讓很多人恍惚之間看見了曾經的自己……

《狗十三》終於有人替我們喊出 青春裡真正的疼痛

其實,電影《狗十三》的故事很平和,情緒也一直有所剋制。但很多人卻莫名其妙的流著淚,被感動,被刺痛。我是在看到幾近尾聲的時候,再也繃不住淚目。當時那個情節,錐心的痛。李玩和表姐堂堂走在路上,她清晰的感覺到那條擦肩而過的小狗就是愛因斯坦,可是兩個人追過去,堂堂大聲的質問,她卻不敢相認。表姐問她,你知道那就是愛因斯坦,對不對?她自己呢喃著說,好怕它認出我。幸好它忘了。

成人的世界何其殘酷!李玩當時一定在想,我還有什麼資格與它相認。幸好,彼此相忘,從此江湖不再見!那個曾經在半夜瘋狂的奔跑,一聲聲“汪汪”的喚著愛因斯坦的姑娘,在成長的路上,丟了自己。

《狗十三》終於有人替我們喊出 青春裡真正的疼痛

所謂的成長,大概就是一層一層的剝洋蔥,讓人學會成人世界的虛偽。可是,壓倒李玩那份最後的倔強,卻是“橫空出世”的弟弟。過生日的畫面,溫馨平淡,卻極具象徵的意味~很顯然,所有人都瞞著她,包括最愛她的爺爺和奶奶。全世界的背叛,在揭開真相的時候,李玩卻沒有了反抗的勇氣,就那麼站在一圈人的外圍,帶著笑容。因為她知道,她再也不是那個世界的中心了。

花季少女李玩,兩隻性格迥異的小狗(它們都叫“愛因斯坦”),在我看來,他們共同構成了《狗十三》的隱喻主題。家庭與成長,溫順的渴望與張牙舞爪的反抗,撕裂的疼痛,在影片中有著強烈的對照。李玩和爸爸之間故作冷漠,其實內心無比渴望自己被愛被關注。可是,成人世界的謊言,又如何給得起純粹的愛呢?

《狗十三》終於有人替我們喊出 青春裡真正的疼痛

誰也不懂李玩。所以,她孤獨、她寂寞,她一個人熬著。或許,表姐堂堂才是李玩最親近的陪伴。只是李玩學不會堂堂的聰明和婉轉。願每一個看過《狗十三》的姑娘,都學會一點表姐堂堂的通透,在天真和伶俐,也會少一些成長的折磨。

今年的《狗十三》,是準備二刷、三刷的電影。故事好,演員好,演技也好。只是,短短一篇話,寫不盡故事裡的五味雜陳。大人的愛,偏執又殘酷。只願,看過《狗十三》的我們,儘量剋制著別成為最讓自己討厭的那種“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