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溜鬚拍馬是阿諛奉承的意思,但為什麼不是溜發拍豬?

“溜鬚”一詞常與“拍馬”相連,是用來形容某些人對人諂媚奉承、攀龍附鳳的卑劣行為。但不知為什麼,這樣一個自古有之的普遍現象,《辭海》、《辭源》以及各種辭典都未收入,讓人無處可查。據我所查,“溜鬚”一詞源於《宋史·寇準傳》。寇準正義敢言,為太宗所器重,兩次出任宰相。有個叫丁謂的人,是寇準一手提拔起來的,到了他任參政事(宋時副宰相之職)的時候,侍奉寇準還十分恭敬。有一次在中書省聚餐,羹湯灑在寇準的鬍鬚上,丁謂看到後就慢慢地站起來給他擦拭。寇準笑著說:“參政事是國家的大臣,竟然還給我擦拭鬍鬚。”丁謂聽了,心裡十分羞愧。從此,他就處心積慮地迫害寇準。終於在這件事的次年取代了寇準,升任宰相,封晉國公。這大概就是今天“溜鬚”一詞的典故。


我們都知道溜鬚拍馬是阿諛奉承的意思,但為什麼不是溜發拍豬?


除此以外,還有兩個與鬍鬚有關的故事。一個是“染須”的故事。元代皇帝忽必烈的丞相史天澤,入相50年,鬍鬚都變白了,而一天早晨突然變黑了。忽必烈見後,驚奇地問他:“勇士啊,你的白鬚怎麼又變黑了啊?”他回答說:“是臣用藥把它染的。”皇帝問為什麼,史天澤回答說:“臣照鏡子看到鬍鬚白了,私自為自己年紀已老而傷感,以為對陛下盡忠的日子不長了,因而染了鬍鬚,讓它變黑,而我報效您的一顆心和過去是沒有什麼不同的。”忽必烈聽了十分高興。史天澤為報效皇帝而“染須”與丁謂的“拂鬚”有同工異曲之處。


我們都知道溜鬚拍馬是阿諛奉承的意思,但為什麼不是溜發拍豬?


再一個是“無須”的故事。據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王振用事》記載,大太監王振假傳聖旨,破格提升王佑為工部右侍郎。王佑長得漂亮,沒有鬍鬚,而又善於拍王振的馬屁。有一天王振問王佑:“王侍郎,你為什麼沒有鬍鬚呢?”王佑回答說:“老爺所無,兒安敢有。”王振是太監,因割了生殖器雄性激素斷絕,所以終生不長鬍須,這是合乎人的生理現象的。而作為工部侍郎的王佑,為博得主子的歡心,竟出此媚語,甘願以兒子相稱,真不知人間還有羞恥二字!


我們都知道溜鬚拍馬是阿諛奉承的意思,但為什麼不是溜發拍豬?


以“拂鬚”、“染須”、“無須”來表示阿諛奉承之意,這是偶然的巧合嗎?從人體學的角度,我們可以洞察出某些奧妙。 鬍鬚是男子的標誌,對於一個有分量的成年男子來說,鬍鬚所展示的是男性統治者的權勢和侵略性的敵意。與此相反,把鬍子刮乾淨的男性,乃是表示願意削自己的權勢與敵意,因此,刮鬍子又變成世界性的和平謙讓的表徵。於是,男人們就找到了一種折衷方法:留短鬚,即在鼻子與上唇之間留一撮鬍子。表現在短鬚上的動作有兩種,其一是刷拭短髭,另一種是撫弄髭尖,但意義是相同的,即表示“討好”、“求愛”之意,而且都是當作喚醒同伴的信號。據說意大利男性看到美麗動人的女性,而想把當時的感覺傳給她時,他會下意識地做此動作。即使他們把鬍子刮乾淨,甚至根本還未長鬍子,但這個動作的原始意義並沒有消失。由此可見,現代人把諂媚奉承、攀龍附鳳的行為形象地比作“溜鬚”,還是有著社會學與生物學的根據的。


我們都知道溜鬚拍馬是阿諛奉承的意思,但為什麼不是溜發拍豬?


那麼什麼是“拍馬”呢?現代詞典的解釋是:指對別人諂媚奉承。但是,這個解釋並非“拍馬屁”的原意。“拍馬屁”一詞源於我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地區。牧民們非常喜歡馬,並將馬視為自己的第二生命,常以得良馬為無上榮耀,故蒙古人有“人不出名馬出名”之諺。所以,每當稱讚自己的良馬好時,習慣上總是拍拍馬的屁股。對別人的好馬也常常拍拍馬的屁股加以稱讚;“好馬!好馬!”只有欣賞讚嘆之意,本無諂媚奉承之嫌。可後來,有的人為了迎合別人,不管別人的馬是好是壞,也總是拍拍馬屁股說好。由此,相沿既久,才使“拍馬屁”演化成含有諂媚奉承之意的俗語。 由此可見,“拍馬屁”的原義就是讚美別人,並無褒貶之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