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揚就像毒品般使人上癮,擊垮一個孩子,只需要告訴他“你真棒”


讚揚就像毒品般使人上癮,擊垮一個孩子,只需要告訴他“你真棒”



1

內心焦慮的自傲者

他坐在我面前不斷的喝著茶,這已經是10分鐘內的第三杯了。

“我有回家恐懼症,快過年了,父母在催我,但我不敢回家,怎麼辦?”

“為什麼不敢回家?”

“因為過得不是很好。

我剛出來打工的時候就發誓一定要讓父母過上好日子,但是三年時間過去了。我的事業沒有一點起色。”

“你是個很驕傲的人麼?”

“是的,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誇我是個很聰明的人,我也覺得自己很聰明,直到我畢業出來後發現,世界上有很多聰明的人。”

“你接受這樣的自己麼?”

“不!怎麼可能接受呢!我一直都是最棒的,這次只是需要一點時間罷了,我一定會找到成功緻富的辦法的!”

“你在害怕麼?”

“有點。”

“你覺得如果你不能成功,你的父母就會因此失望是麼?”

“嗯,他們一直都說我是最棒的,我自己也覺得。”

因為沒有做過統計,所以我們不知道在這個世界上被父母誇得失去自我的人到底有多少。

有句話說“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的確,相較於批評和懲罰,誇獎和讚揚這樣的正激勵言語更能夠成就一個孩子。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是讚揚錯了嗎?

不,讚揚沒有錯。只是方式的不同,效果卻天壤之別。

2

讚揚,就像毒品一樣讓人上癮

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說:

在心理治療中,他決不會對一個孩子說“你是一個好孩子”“你做的很棒”或“繼續好好幹”。


這種評價式讚揚是沒用的。不僅沒用,而且有害。

評價式讚揚會造成焦慮,助長孩子依賴性,喚起孩子的防禦心理,無助於培養孩子自立自信、自我指導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評價式讚揚打破了孩子內心的平靜,本來的“我要好”,變成了“我想讓別人說我好”。

別人會成為他尋求認可的源泉。他會依賴別人來滿足自己的渴望,並確立自己的價值。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在老師和家長眼中“堅強和優秀”的孩子,成年以後,對自己的評價是“脆弱和平庸”的——

沒有人能夠永遠生活在別人的讚美和掌聲中。

既然這種讚揚是無益的,為什麼還有人尋求呢?

海姆·G·吉諾特舉例說:如果毒品是有害的,為什麼還有人渴望得到它呢?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一樣的:讚揚,就像毒品一樣,可能會讓孩子感覺很好——在當時。然而,它會造成依賴性。長此以往,造成自我價值感的破壞。

3

迴歸自我

很顯然,這位有家不敢回,卻很驕傲的來訪者,就是在父母每次的你真棒中成長的。

“你很聰明”“你很熱情”“你很好學”之類的,並不會給孩子帶來過多的支持和鼓勵,反而會讓孩子在做不到“聰明、熱情、好學”的時候,陷入深深地自卑與混亂。

如海姆·G·吉諾特博士所言:

評價式讚揚是毀滅的。感激(描述)式讚揚是有益的。

每個人終歸要走向“自我評價”之路,也終歸要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只有揭掉身上的標籤,意識到作為一個平凡的人,我們有時這樣,有時那樣,才能不活在“別人的評價”裡。

4

描述而不評價,說事實而不評判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陳默說過:“不要隨便去評論一個孩子,他喜歡畫畫就讓他自己去畫,他喜歡寫字就讓他自己去寫。

如果你真的想說點什麼,你可以這樣說,我看到你做了什麼事情,花了多少時間和精力,我的感受怎麼樣。”

描述式讚揚,是對孩子的努力和表現具體而真誠的讚揚,表達自己的感受,認可孩子的感受。比如:

我看到你每天多花了三十分鐘在英文閱讀上,你的英語成績也比上學期有了很大突破,看到你的進步,我很欣慰。你收拾了沙發和茶几,讓這個家看起來整潔多了,謝謝你對這個家的愛。我看到你畫的畫用了很多種顏色,有紅色、綠色、黃色和紫色。這幅畫色彩鮮豔,我喜歡。而你似乎並不滿意。你是覺得可以畫得讓自己更滿意嗎?


評價式讚揚,是對孩子的性格和品行整體而籠統的讚揚。比如:你很棒!你很優秀!你是個聰明的孩子!你是個誠實的孩子!

描述式讚揚就像白開水,不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卻能給孩子輸入能量。

而評價式讚揚就像含糖飲料,帶有濃烈的味道,卻無法給孩子提供任何能量。

不要因為孩子做了讓自己開心的事情而去讚揚,而是因為孩子的付出去表達。

讚揚最重要的原則是:描述而不評價,說事實而不評判。

把評價留給孩子自己去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