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八和會館 演員無一老倌

一部八和會館 演員無一老倌

李欣霈

一部八和會館 演員無一老倌

黃春強

一部八和會館 演員無一老倌

蘇國進

粵劇是廣州市最亮眼的文化名片之一。在人們的印象中,粵劇演員都已步入中老年,而事實上卻有越來越多80後、90後甚至00後新生代演員加入:80後演員已成粵劇演員主力,不少人正在接過傳承大旗;90後演員勤練基本功之外,有些人開始劇院之外的雙棲生活;而擁有開闊視野的00後大多數還在粵劇學校讀書,不少名伶子女加入粵劇隊伍。近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走入廣東粵劇院,揭秘新生代粵劇演員的別樣故事。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蘇俊傑

80後粵劇演員正在接班

“在我們劇院中,上世紀80年代生的人約佔70%,90後也佔了20%左右,還有剛從粵劇學校畢業的00後,最小的只有16歲。”最近廣東粵劇院一團副團長黃春強所在的團隊正在排練一部新戲——《八和會館》。該戲主創人員是70後、80後,而演員就全部都是80後、90後的新生代演員。

新生代有想法但需沉下心

相比老一輩藝術家,黃春強認為新生代粵劇演員既有優勢又有短處。“老一輩藝術家的觀念比較傳統,東西很好,但酒香其實也怕巷子深,很多年輕觀眾一時可能接受不了,而我們新生代就會想辦法讓年輕人買票走進劇院。但我們的短處也很明顯,現在外界的誘惑特別多,我們很多年輕演員沉不下心來,總是有些急躁。”

實力擔當80後黃春強:

小時太調皮 被送學粵劇

《雙虎鬧金鑾》《盤絲洞》《狸貓換太子》《包公審郭槐》《唐伯虎點秋香》《倫文敘傳奇》《三帥困崤山》《決戰天策府》《虎將馬超》……對於粵劇迷來說,這些粵劇可謂耳熟能詳,而在這些劇目中都有一個青年演員的身影,他就是80後演員黃春強。

黃春強臉部輪廓分明,身材並不算高大,長得也不像“小鮮肉”一般帥氣。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許多人都看不出他竟是一名粵劇演員。他出生於1984年,今年才34歲卻已是國家二級演員、廣東粵劇院一團副團長,應工小武、醜生行當,師父是粵劇界鼎鼎大名的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丁凡。

年紀輕輕卻拿到了副高職稱,這名“副教授”的來歷卻很普通,甚至代表了許多粵劇文武生的經歷。“我小時候很調皮,又不怎麼喜歡唸書,父親就把我送到了粵劇學校唸書。”黃春強說,剛進粵劇學校時他才14歲,他甚至不知道什麼是粵劇,連廣州話都說不溜。直到長時間沉浸在粵劇氛圍中之後,他才發現原來粵劇的身段和唱腔都如此迷人,慢慢地他也就喜歡上了粵劇。“粵劇是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的。剛開始我以為粵劇很乏味,事實上練功的時候也的確常會很乏味,但後來我發現粵劇有很多有味道的東西在裡面。”

2004年,他從廣東粵劇學校畢業後考上廣東粵劇院,經過幾年的磨練,從演手下開始慢慢嶄露頭角:2005年就在摺子戲中扮演主角;2008年時,在一部完整的粵劇中第一次擔任了主角。此後在粵劇界發展得越來越順,兩年前成為廣東粵劇院一團副團長。這個團藝術力量雄厚,陣容鼎盛,粵劇名家丁凡、姚志強、麥玉清、蔣文端、林家寶均在其中。

“巧手小武”90後蘇國進:

能做手工包 開起工作室

相比沉穩的80後黃春強,出生於1991年的蘇國進看起來要潮流很多:部分頭髮染成了黃色,但留著一些胡茬子讓人看起來有些滄桑。他也是廣東粵劇院的一名小武(注:粵劇行當稱謂,等同於京劇“武生”行當),2009年,彼時18歲的他就進入了廣東粵劇院,至今已工作9年。他曾在多部粵劇中飾小武,如《寶蓮燈》中的沉香。

最近,蘇國進的腰傷又復發了,同事們正在排練,但他卻要去做理療。“其實這個傷老早就有了,做武生就沒有幾個不負傷的,但負傷還得演,有時候就新傷加在舊傷上,一直都好不了。”蘇國進無奈地看著記者說,“我也不期待能治好。”幾天之後,他還會上場演出。

與黃春強一樣,他也出生於湛江,進入粵劇這一行的原因也與黃春強相近:小時候太調皮,被家人送到了粵劇學校。畢業時他曾到中山一家粵劇團實習過,後來就考入了廣東粵劇院,一直待到現在,擅長武打的他所擔演的行當也基本上以小武為主。

對蘇國進來說,粵劇是自己最大的愛好,將會是一輩子的主業,而粵劇之外,他也有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看來,他的興趣很特別,一個大男生竟然喜歡做手工:從手工做“竹籤塔”到手工做皮包,再到打毛衣,這個小夥子可謂“技多不壓身”。

說起做皮包,有一段故事。“我的女友也是我們粵劇院的,之前有一次我看她在網上看包,報價動輒幾萬元甚至十多萬元,我想還不如自己做,就買了一堆材料回來,看著網上的視頻跟著做,後來就漸漸熟了。”他的這份手藝從2年多前開始,做好之後備受好友喜歡,經常接到各類訂單。後來在女友的幫助下,心靈手巧的他在一年多前就開起了工作室,如今他利用業餘時間做包的收入幾乎超出了他鐘愛的粵劇。

“一年可以賣出10多個大包,一個包四五千元加起來就好幾萬元了,再加上其他手工藝品,比如錢包、飾品之類的,一年下來收入也還可以。”他的所有制品都是純手工,製作一個包花費的時間短則一週半周,長則半個月以上。

除了做包,蘇國進還曾完成了一項挑戰:用燒烤用的竹籤搭成了一米多高的埃菲爾鐵塔。然而可惜的是,後來被自己養的寵物弄壞了。日常生活中,他還喜歡跳街舞、玩滑板、交友等,興趣廣泛。“我覺得我的這些愛好未來可能對我從事粵劇也有啟發,比如在做商業這一塊,如何真正讓粵劇走進年輕人的心裡?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名伶之後00後李欣霈:

粵劇當主業 未來做老師

武生之外,粵劇之中少不了旦角。在我們熟知的粵劇中,有不少旦角名家,如老一輩的紅線女,現在當紅的花旦麥玉清、蔣文端、曾小敏等。如今,粵劇中也有不少年輕花旦加入,如80後青年粵劇演員李嘉宜等,曾主演多部知名粵劇。

李欣霈是其中特別的一位。今年17歲的她正在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前身之一是廣東粵劇學校)念四年級,而她正是國家一級演員、第二十五屆梅花獎獲得者蔣文端的大女兒。

雖是名家之後,但李欣霈小時候對粵劇並不感冒,直到在一次比賽中演唱過《荔枝頌》之後,她才對粵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曾在廣東粵劇院工作過的外婆發現了她的表演天賦,也開始教她一些粵曲的基本唱法。

“媽媽小時候在家,外婆就會教她唱粵曲,現在外婆又在教我了。”李欣霈笑著說,愛上粵曲和粵劇之後,她在初一時就想轉學到粵劇學校唸書,但一開始母親並不支持,後來見女兒對粵劇實在是喜歡才鬆了口。“和媽媽比起來,我真是差太遠了,外婆說以前教媽媽唱粵曲,她聽了一兩遍就會了,而我就比較笨,要學很久。我不期待一定要超過媽媽,但我想把它當成一件事業來做,即使以後我可能不登臺進行粵劇表演,但我也一定會當粵劇老師。”

事實上,如今李欣霈已經多次登臺表演,有時候還會特意到廣東粵劇院練功,請教粵劇院的師兄師姐們。“我的願望是以後考上戲劇學院,想把自己的思路變得更開闊些,這對我未來在粵劇方面的發展也有好處。”李欣霈說。

據李欣霈介紹,她所在的學校粵劇專業學生每一屆都有30多人,能留下來在粵劇行業發展的每屆大約有一半,以後還將有越來越多的“新生代”投身粵劇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