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伐克」班斯卡·什佳夫尼察(2)——中世紀工礦業技術革新

新時代的技術革新

「斯洛伐克」班斯卡·什佳夫尼察(2)——中世紀工礦業技術革新

河蚌繪·老城堡

到了文藝復興前夕,班斯卡·什佳夫尼察開始遭遇危機,露天礦藏被開發殆盡,想要開採深層的礦藏就急需解決排水和挖掘技術。1627年,礦山技師們在開採金銀礦脈時,第一次嘗試將火藥裝進圓木桶運入坑道,炸開了覆蓋礦脈的岩石,大大地節省了勞力和時間。為了解決礦坑的滲水難題,水利專家開始在礦山周圍築起水壩和圍堰系統,這樣既防止了山體滲水,又可以用水流來沖洗礦石。

「斯洛伐克」班斯卡·什佳夫尼察(2)——中世紀工礦業技術革新

十八世紀的版畫,繪製了城市興盛時期,礦業蓬勃發展的場景。

如今在城市東北方的山坡上標有一處名為Beliansky tajch的人工湖,彷彿是一片隱秘的林中勝地,與世隔絕,湖面呈長方形,大約一平方公里的樣子,周圍被茂密的樹林掩映起來。湖水主要來自山泉和雨雪,由於混合了礦物質,湖面程翠綠色,岸邊落滿了厚厚的松針和落葉。如果沒有特別提示,很難將其與沖洗礦石的水槽聯繫起來。

「斯洛伐克」班斯卡·什佳夫尼察(2)——中世紀工礦業技術革新

水壩遺蹟

湖的短邊一側是水壩,水壩旁有一個木製的小房子,一個在湖邊釣魚的老大爺告訴我,這個小房子裡是一臺抽水機,通過地下管道可以把礦坑裡的水抽上來,當地人俗稱為“修道士木屋”。

這裡的第一個水壩建造於十八世紀初,當時的工程師是用黏土和岩石築造而成的。竣工的當晚,水壩開始滲水,水流越來越大並向山谷裡的城市流去,工程師們仔細查看後卻沒找到裂縫。正在他們束手無策的時候,一個名叫Frantisek的修道士挺身而出,自願下到黏土層中去修補水壩,最後滲水被堵住了,而這個修道士卻消失了,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將安裝抽水機的房子改名叫“修道士木屋”。

「斯洛伐克」班斯卡·什佳夫尼察(2)——中世紀工礦業技術革新

從前這樣的人工湖在班斯卡·什佳夫尼察附近有60個,如今還保留大約20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