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義務教育的您還記得“仲永”嗎?難道您們還要做“仲父”嘛

接受教育這件事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從遠古的時候,人們就會把自己所掌握的經驗,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在傳承的時候根據自己所有的理解以及先人的知識融合再流傳給後人。而慢慢的,時間流逝,教育開始形成體制。這個時候,應該是到了商朝的時候。“人如果不懂得學習,不知進取,在今後就不會有所作為,也就不會有什麼成就”。為此,當時的儒、道、法這幾大學派,都對教育非常的看重。

九年義務教育的您還記得“仲永”嗎?難道您們還要做“仲父”嘛

教育,在最開始的時候,主要教授的內容,就是宗教傳承還有行兵打仗的軍事策略了。隨後慢慢的發展出了文化知識,禮儀文藝,等等...將這些全部都涵蓋在其中。在那個時候,地位比較高的人,在辦事的時候,都會派遣有知識的人去辦理。所以有知識的人,在政治中,就會發揮很大的作用。就是因為這樣的因素,影響著每個家庭,所以只要有一定的經濟條件的人家,他們都會把自己的孩子送去接受教育。

在宋朝,方仲永的故事,我想每個人上學的時候可能都學到過。在宋朝有一個孩子叫做方仲永,他非常的聰明,天賦很好。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夠寫字,背詩,背書。所以很早的時候,它的名聲就在周邊傳了開來,引來許多慕名拜訪的人物。在那個時候所有的人都認為這個孩子以後肯定會非常的有出息,但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子的,這個孩子到最後,變得非常平庸,一點成就都沒有。

九年義務教育的您還記得“仲永”嗎?難道您們還要做“仲父”嘛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在這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的父母目光短淺。看到當時的孩子因為出名了,能夠帶來許多的財富,所以就靠的這個得到一些微薄的利益。並沒有讓他及時地受到教育。在沒有得到教育的孩子,就像是在流淌的溪流,沒有得到雨水的補充,水流著流著就幹了。這樣沒有得到知識海洋滋潤的人在今後會有什麼作為呢?宋代非常有名的文學家王安石,為此,寫了一篇文章,就是我們在課本上看到的,“傷仲永”。這篇文章他在寫的時候,一整篇都沒有提到“傷”這個字,但是讀的時候,確實讓人感到非常的悲哀。

九年義務教育的您還記得“仲永”嗎?難道您們還要做“仲父”嘛

孩子極早的產生智慧,變得聰明,優於常人。這本來就是上天帶來的恩賜。比起同齡人已經是超過非常大的一截了。作為父母的,本來就應該,在這個基礎上面讓孩子接觸到更多的教育,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讓孩子能得到知識海洋的補充,學到更多有用的東西。而這一對目光短淺的父母,卻只是拿著孩子極早誕生的聰明和智慧,來賺取微薄的利益,竟然不讓孩子去學習。這就像是殺了一隻會下金蛋的雞。在這個時候,或許因為父母這樣的所作所為,除了讓孩子接觸不到新的知識還可能會帶給孩子一個不正確的價值觀,變得急功近利。所以這個孩子最後跟平常人沒什麼兩樣,也是有著很多的因素造成的,被眾人所拜訪推崇、父母的目光短淺等等,所造成的這個孩子最後並沒什麼出息。

九年義務教育的您還記得“仲永”嗎?難道您們還要做“仲父”嘛

王安石對這個孩子的經歷感到非常的可惜。因為他是從這個孩子最開始的聰慧一直看到最後他變得平庸和常人無二的。除了惋惜,當然王安石也並不只是在簡單的唉嘆這個孩子迴歸平庸。同時也是藉助這件事情告訴後世的人們,上天的恩賜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得到後天教育的及時補充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夠因小失大,因為眼前的利益而,而斷了之後持續的長期發展。即便是這麼聰明的孩子,因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而變得平庸,那麼本來就平庸的人們沒有得到後天的教育,那乞不會是連平庸的人都比不上了呢?

九年義務教育的您還記得“仲永”嗎?難道您們還要做“仲父”嘛

學習,是一個人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接觸到外面世界的辦法,如果後天,不夠努力,不學習,那就等於斷了自己的路,即便是在之後進入社會,得到一些經驗,但是這個經驗,或許在書中的前人經歷過,而只要看到的人或許能夠及早的避免或者減少錯誤,反之就不得而知了。光是讀書,不實踐是不行的。但是光實踐,而不讀書,也同樣是行不通的,只有兩者相結合,相互印證,才能夠以最短的時間得到最大的收穫,得到最大的成長,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取得更大的利益,獲得可持續的長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