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輔導作業的話題很熱。不管是已經當媽的,還是仍未當媽的,相信"陪娃寫作業"的殺傷力有多大,大家早已心裡有數。前有"有車有房有彩禮",只求未來親家能把女兒接走輔導作業的段子;後有一位南京媽媽陪兒子寫作業氣到腦梗死住院的消息,這些段子或者新聞,早已在你我的朋友圈炸開了鍋。
平時和藹可親,天使一般的老母親,為什麼一到了書桌前,就馬上母老虎上身,使出"獅子吼"、"千斤掌"等招數?沒當過媽的人,也許真的不懂那份焦躁。明明想要親切的解釋例題,明明也想要溫柔的陪伴孩子,可最後只能化為夜空中的一聲怒吼,到底從哪裡開始出錯了呢?
學習≠苦悶,越早開始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越好
自從孩子開始上學,寶媽閨蜜們之間的話題早從孩子可不可愛,孩子今天能跑能吃,變成了集體吐糟孩子不愛學習。其實在孩子正式讀小學之前,哪怕他一直都在上幼兒園,卻很少有家長想過提早給孩子"學習教育"。
當然,市面上的早教班並不鮮見,而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也會有一些簡單的學習任務,但大多數家長在此時卻未必願意給孩子過多的壓力,一則孩子天性仍然是愛玩的,二則家長們想著以後的萬里長征,也不忍心,想讓孩子多快樂兩年。所以,這時候所謂的"學習",其實對孩子而言只是換了個方式的玩耍,當然有的孩子也許能從中早早領悟到一點知識,但大多數仍然停留在玩的階段。
在這裡,小編不是想強調"虎媽"的教育方針,讓大家早早逼著孩子背誦唐詩三百首之類的,只是所謂的"學習教育",未必是這種一板一眼、強行硬塞的知識,而是培養孩子一種對知識的渴望,一種學習的習慣還有一種自我探索的精神。
如果讓孩子覺得學習=背書,這種枯燥無味的"學習"當然沒法讓他們提起興趣,但相反,如果父母可以加以引導,在孩子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非常好奇的時期,引導他們通過"自我學習"的方法,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用有顏色可愛的繪本,代替黑白文字的書籍給他們翻閱,將學習不等於枯燥這種基調,慢慢灌輸給孩子,引導他們對學習的興趣。這是不是好多了?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學習的基礎
寶媽小倩的孩子今年剛上一年級,最近對於孩子學習的吐槽,就可謂沒有斷過。小倩夫妻算是個高級白領,兩方收入都不錯,給孩子選的幼兒園也是私立的,師資和教育體制都很是聞名。因為工作忙,週一到週五他們儘量讓孩子在幼兒園多留一會,晚了再讓爺爺奶奶把孩子接回去帶著,自己只是在週末才有時間陪著孩子。
可能因為跟孩子本身相處不多,到了週末他們一般都會滿足孩子的願望,帶他出去周邊玩耍溜達,度過愉快的親子日,然後再回到幼兒園。"孩子還沒到學習的時間,況且幼兒園裡的老師也有佈置作業,沒什麼好擔心,就讓他多快樂幾年吧。"這是她對孩子的態度。
今年,孩子上了一年級,她卻成了班級群的紅人,每次考試不及格、上課不專心的批評名單,鐵定有她的孩子,光是老師私下找她談話,都不知道談了多少遍。她嘆了口氣說:"現在週末還哪能出去玩,孩子要不好好學習,我跟他爸都在旁邊盯著呢,週末累得快要連我自己都快喘不過氣來了。"
小倩的孩子在進入小學之前,大部分的時候都在 "孩子天性"裡度過,他對"學習"的概念一直都是很模糊的,也許幼兒園老師也有佈置一些很簡單的學習任務,但完成與否從來不會有什麼質量要求和獎懲。小倩跟孩子之間一起度過的時間,大部分也都是玩著過來的,什麼是將來必須承擔的學習責任,孩子也許壓根沒明白過。
在這裡,所謂的"學校教育"應該早在孩子2歲左右便可以開始,作為引導,父母可以在孩子尚小的時候慢慢引導孩子對學習和探索的興趣,除此之外,更多是要培養他們正確的學習習慣。
學會傾聽
小孩子天性好動活潑,這個倒不奇怪,所以不管是孩子尚小,還是已經升入小學,當父母或者老師試圖對他們講課、佈置功課任務的時候,他們大多都心不在焉,不注意傾聽,對於父母或者老師說過的話,轉眼就忘記了。
而這種"傾聽"的習慣,其實可以從小孩還小的時候開始培養,比如可以每天固定一個時間,30分鐘甚至15分鐘,父母可以給孩子講故事、交流一天裡發生了什麼事情,說什麼都可以,唯一的要求是讓孩子認真聽完,讓孩子從小開始培養一種"傾聽"的習慣,也是一種紀律。
對待事情的專注
遇到過家長的吐槽,說孩子在學校裡經常停不下來而被老師投訴,上課的時候哪怕是在手上畫畫,也不願意靜下來聽課,問孩子是不是有小兒多動症?其實,光憑這樣就說孩子有小兒多動症實在可笑,簡單來說,孩子是沒有學會"專注"在一件事情上。
專注力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否則大多數孩子只會對"有趣的事情"專注,比如動畫片、光鮮亮麗的圖案色彩,這是天性。家長可以在孩子仍是嬰兒的時候,就開始通過一些小遊戲培養他們的專注度,比如讓他們根據任務堆砌一個玩具、完成彩色卡片的分類,完成一些小手工,逐漸培養他們對"任務"的專注和耐性,以後再慢慢轉移到學習上來。
杜絕拖延
說起"拖延症",好像不上大人都會有,說起來還真不好意思針對孩子。但既然是人類天性,何不從小開始糾正?不少家長說孩子作業太多了,總要寫很晚才行,究其原因,主要是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不專心,磨磨蹭蹭耗時間,怎麼催都沒用,遇到問題就不願意思考,而是選擇停下來拖延。
這其實是與孩子的"自律性"有關。而自律性的培養,也可以從日常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中體現,比如要求孩子自己收拾玩具,要求孩子睡醒自己疊被子……雖然這些看上去都是件件小事,但每一件都能做好的話,那麼在以後學習的路上,孩子也會嘗試對自己有要求的。
抓對了學習方法,孩子也能高效完成作業
前文所講的,是讓家長在孩子正式開始學習之路前,就先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事實上,孩子從無憂無慮的幼兒園忽然轉入規行矩步的小學生涯,不適應是難免的。若這個時候還要他們端端正正的坐在書桌前完成作業,其難度之大實在也是可想而知,所以輔導孩子,還是要講究方法。
鬆弛有度+溫柔鼓勵,適合低年級的孩子
低年級的孩子自律性相對來說較差,比較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打擾,加上他們年紀尚小,且還不懂得學習的意義和必要性,這時候如果孩子做得不對,一味靠吼,估計只能起反作用,反而讓孩子對學習產生了抗拒。
低年級的孩子,更需要家長為他們營造一個安靜不容易分心的學習環境,同時適當的引導和鼓勵也是必須的,家長可以在寫作業前給孩子定下今天完成作業的時間和任務,期間不妨適時關心一下孩子的狀態,提醒他們莫要貪玩莫要分神。
剛開始時,如果孩子在約定的時間內沒能完成作業,大可不必勉強,但必須給孩子強調,今日的作業是因為孩子自己的原因沒能完成,而這個學習任務是老師給佈置的,沒能完成的後果孩子自己必須清楚,該自己擔的責任必須孩子自己擔。
對高年級的孩子,得讓他們擔起對自己的要求
其實,不少家長對於小學高年級的孩子作業,也會逐漸開始感覺有點力不從心,不是還有個段子,對於高年級的孩子來說,這時候的家長宛如一個半文盲。事實上也說明了,家長想要一路陪讀的路子,並不實際。
所以,當孩子邁入高年級,如果能在低年級的時候打下較好的學習習慣,這時候家長不妨放手讓孩子對自己負起責任來,要讓他們自己感受作業對錯以及成績所帶來的榮譽感和羞恥感,犯了錯誤該怪的是孩子自己,而不是家長。
唯有孩子自己願意承擔起這種責任,他才會願意認真去對待學習,家長不妨以一些獎勵去正面鼓勵孩子的進步,一旦孩子犯錯,也無需大動肝火。學校自有一套獎勵激勵的政策,在所有同學的公平競爭裡,相信孩子也能誕生自我承擔、自我競爭的意識。
最後,想對所有家長說一句 ,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孩子,也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家庭,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是相同的教育,在他們身上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就輔導作業這個問題來說,每個孩子對作業的態度和認識是有差異的,同樣的作業對於不同的孩子而言,難度也不盡相同。基礎差的孩子面對很多很難的作業,無疑是萬分痛苦的。同樣是這些作業,可能有的孩子在學校就都做完了。家長也不應該用同樣的標準去檢驗和衡量,是不科學的。
所以,對孩子來說,最為關鍵的還是父母正確的引導和鼓勵。輔導孩子作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的難度並不在於作業題的難度,而在於怎麼讓孩子培養一種學習習慣,一種系統的學習方式,只要孩子有了好的基礎,家長再針對個別知識點去輔導孩子,就輕鬆多了。
閱讀更多 行知寶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