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原著:隱居海島15年作500萬言,頭髮熬白,身價千萬

前不久,央視有一部熱播劇,叫《大秦帝國之崛起》就是改編自陝西作家孫皓暉的作品,陝西省委宣傳部給孫皓暉派了一個艱鉅的任務,與司馬遷不同,司馬遷寫《史記》當年沒有得到漢武帝的支持,相當於是私自寫的。而孫皓暉寫《大秦帝國》是在省委的支持下創作了這部煌煌鉅作。這些年,歷史小說層出不窮,能與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相媲美的,也就只有孫皓暉的《大秦帝國》。現實中,很多人很浮躁,又有多少人願意花十五年光陰去寫一部書。孫皓暉45歲拖家帶口闊別陝西,前往海口創作,他很清楚,這部書如果失敗,將耽誤他十五年的青春。

《大秦帝國》原著:隱居海島15年作500萬言,頭髮熬白,身價千萬

孫皓暉

500萬字的歷史小說基本上與二月河有的一拼,這樣龐大的字數,對於網絡小說家、架空歷史小說家來說很容易,但是對於正史小說家,查資料都是一件很費神的事情,而且先秦時期距離現在足足有兩千多年,很多資料已經遺失。孫皓暉憑著堅韌的毅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終於大獲成功,作品成功上市,紙書版稅拿了455萬元。加上影視版權,足足幾千萬的身價。

《大秦帝國》原著:隱居海島15年作500萬言,頭髮熬白,身價千萬

孫皓暉

孫皓暉,曾任西北大學法律系教授,獲國務院首批特殊津貼的專家,2013第八屆中國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1993年秋天,孫皓暉動筆寫《大秦帝國》。2008年4月,歷時15年創作的《大秦帝國》全套在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共6部11卷,504萬字。這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表現秦帝國時代的長篇歷史小說,在2009年3月中國小說學會評選的“2008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中居長篇小說組第二名。《大秦帝國》電視連續劇(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已播出。2013年12月5日,第八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佈,孫皓暉藉著《大秦帝國》電視劇上映的“東風”,以455萬元榮登作家富豪榜第20位,引發廣泛關注。

《大秦帝國》原著:隱居海島15年作500萬言,頭髮熬白,身價千萬

書影

孫皓暉,共和國同齡人,生於陝西三原,2013第八屆中國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有與同時代人相同的基本經歷與階段歸宿。曾任西北大學法律系教授,獲國務院首批特殊津貼的專家。1993—1997年,基於對中國原生文明的思考,完成136集《大秦帝國》文學劇本的創作,同期開始《大秦帝國》的案頭準備。1998年後,辭職專事寫作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帝國》,其中第一部《黑色裂變》入選中宣部第十屆五個一工程獎。

《大秦帝國》原著:隱居海島15年作500萬言,頭髮熬白,身價千萬

與二月河等合影

孫皓暉是共和國的同齡人。他的出生地陝西省三原縣西陽鎮,就是“老秦”之地,離秦國最早的國都櫟陽(今閻良區武屯鎮關莊村一帶)只有數十公里。秦國修建的鄭國渠(今涇惠渠),至今還在他家門前潺潺流過。當年,每逢灌溉,生產隊會派出有經驗的老人,帶著他們一群少年巡渠入山。沿途露宿,老人們便說起許多與秦、漢有關的掌故。毗鄰家鄉的美原鎮,又是秦國大將王翦的故鄉,孫皓暉每次去那兒拉煤、走親戚,也會聽到許許多多關於秦朝的故事。在他少年時代,一些秦國的古地名,已經印在記憶裡。“老內史(今咸陽)、老雲陽(今涇陽)、老頻陽(今富平)、老下邽(今渭南)……老人們的鬍子裡都長滿了故事。”

1973年,孫皓暉考上陝西師範大學政治教育系。上世紀80年代初,他和幾個朋友合作,寫了一篇關於中國法制建設的學術論文,在北京一個研討會上宣讀後,一鳴驚人。當時正值改革開放之初,國家急需法學人才,北京大學法律系當場問他想不想讀研究生,西南政法大學則要“挖”他當老師。最終還是西北政法大學把他“搶”走了。孫皓暉在西北政法大學、西北大學先後度過了十餘年的法律教師生涯。“我就算是和法家思想結緣了,”孫皓暉樂呵呵地說。

《大秦帝國》原著:隱居海島15年作500萬言,頭髮熬白,身價千萬

孫皓暉

2009年4月,孫皓暉結束了隱居海南的生涯,回到西安。西安市曲江管理委員會為他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工作室,供他進行秦文化的創意工作。這間工作室,位於幽靜的唐代曲江遺址附近,不遠處就是大雁塔,工作室牆上和玻璃門上掛滿了用秦篆寫成的書法作品。一臺打開的筆記本電腦上,是一部正在寫的30集大型電視紀錄片《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的稿子。從史學研究的角度,專門講解自夏、商、周、春秋、戰國到秦帝國這1800多年的中華文明形成史。 “我還可以高效工作10年,再常效工作10年。”孫皓暉點燃一支菸,煙霧拂過他灰白的頭髮,笑眯眯的眼睛裡有幸福的暢想:“那時候,‘為中華文明正源’的心願應該能實現了,我就可以休息10年了。”

1993年秋天,孫皓暉動筆寫《大秦帝國》。身為學者,他卻首先摒棄了學術著作的形式。“我說秦是中華文明的正源,沒用。得老百姓都這麼說了,才算做到了。那最好的形式,就是電視劇。”所以一開始,孫皓暉寫的,是一個《大秦帝國》的電視劇本。

《大秦帝國》原著:隱居海島15年作500萬言,頭髮熬白,身價千萬

孫皓暉

當時,孫皓暉在法學領域,算是功成名就。他是西北大學法律系的教學科研副主任、經濟法學的學術帶頭人,還是第一批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學者。第一卷《大秦帝國》劇本寫完後,打印本在文化圈裡流傳,引起陝西省委宣傳部的重視。1996年春節,主管文化教育的副省長到西北大學給教授們拜年,親自登門看望了孫皓暉。在他家裡,副省長、校領導和他談了很久,最後拍板:“給你兩年的創作假期,就專門把這個事做完!”

1997年冬天,約定的兩年期限就快到了,孫皓暉的劇本寫到第五卷。但他發現,“自己根本完成不了,劇本就寫了5年,如果要繼續寫成小說,別說兩年,只怕4年、8年都不夠”。

1998年春天,孫皓暉帶著妻子,在海口一個僻靜的小區居住下來。他有一間30多平方米的書房,裡面凡能落腳之處,皆是書山。史籍典冊、諸子百家、先秦文學,就連一般秦史研究者不太關注的古代科普類書籍,如《水經注》、《齊民要術》、《農政全書》、《夢溪筆談》等等,孫皓暉都統統看過。“商鞅變法,鼓勵農耕,老秦人當時都種什麼,收成怎麼樣,收上來做成什麼吃,這些都得認真查實啊。”

《大秦帝國》原著:隱居海島15年作500萬言,頭髮熬白,身價千萬

孫皓暉

十幾年中,孫皓暉始終保持著不疾不徐的淡泊心態。每天寫一個故事段落,萬餘字到寥寥幾百字不等。但也有焦慮的時候,這些年,清朝熱、明朝熱、漢唐熱,在電視屏幕和圖書市場上,你方唱罷我登場。唯獨孫皓暉立志要呼籲的“中華文明正源”——秦,還是沉默的。書一日沒寫完,他就一日不能發出自己的聲音。焦躁起來,在和朋友吃飯喝酒的時候,他會痛心疾首地喊:“明清時期是中華文明的衰落期啊!當下中國最需要的,是和中華文明源頭上最有創造力、生命力的秦時期對接!”

2008年春天,當孫皓暉在遙遠的海島上,敲下小說《大秦帝國》的最後一個句號時,他滿頭黑髮已經灰白。從43歲到59歲,他人生中最美好、最年富力強的16年,都義無反顧地獻給了《大秦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