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規律論》論綱

楊保軍,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為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當代中國新聞理論研究》的成果。

《新闻规律论》论纲

一門學科或一個領域的探索研究,在真理論意義上,就在於揭示相關對象比較穩定的內在機制或運行規律。“對於各門科學來說,尋找有效的規律才能為本學科的持存意義做辯護”(劉華初,2013:46),才能奠定自身的根基與地位。本論綱就“新聞規律”研究的意義與價值、主要對象與方法論觀念特別是整部《新聞規律論》的基本內容加以提綱挈領的說明。

當人能被稱為人時,便是社會性的存在,交往性的存在。因而,可以說信息活動、新聞活動是人類固有的活動、本體性活動,信息需要、新聞需要是人類的基本需要、生存活動離不開的需要。“一切生命均靠信息運行”(萊文森, 2011:1),“所有的社會進步都依賴於信息的獲取和認知”(約斯特, 2015:44),“一切形態的財富蓋源於信息的運動”(麥克盧漢,2000: 94)。新聞活動,用現代眼光來看,是人類主體間的(新聞)信息交流、意見交流、精神交往、文化互動活動。

像人類其他社會領域的認識活動、實踐活動、交往交流活動一樣,新聞活動也是人類活動的一種形式,是有規則、有規律的主體性活動。新聞規律的存在,是個客觀事實問題、存在論問題、本體論問題,而非認識論和價值論問題。當然,我們現在之所以說新聞活動是有規律的,那是對人類新聞活動、新聞實踐認識、反思的結果,並不是貿然的斷論或純粹的信念。

馬克思所說的“內在規律”,就是報刊(現在可以擴展到所有新聞媒介去理解)活動的客觀規律,是不可任意改變的,是在報刊的客觀運行中形成的。陳力丹在解讀馬克思的這一論斷時指出,“馬克思在這裡從內、外兩方面談到尊重報刊的內在規律:對於報刊內部的工作人員來說,不應為了政治需要或經濟利益而不遵循報刊的工作規律;報刊外部,更不能強加給報刊職能以外的要求”(陳力丹, 2016:300)。實際上,擴展開來說,只要有新聞活動,就會有新聞規律;只要有不斷變化演進的新的新聞活動方式生成,就有可能生成新的具體的新聞活動規律;只要有新聞活動存在,新聞規律就會產生作用和影響。這是人類新聞實踐活動、認識活動提供的事實和認知結果,並非僅是一種堅定的信念或理論邏輯。

《新聞規律論》的目的,在於以既有相關研究成果為基礎,以人類新聞活動史為基本參照,並根據人類新聞實踐活動的最新變化與發展,特別是依據中國新聞業的實際情況,對新聞規律做出相對比較深入系統的新探討,力求做出新的觀察、思考、分析和闡釋,做出一些可能的新的概括和總結,努力建構一種對後續研究具有一定啟發性或參考價值的研究框架,深化或提升新聞規律研究的水平。

任何理論都是關於一定對象的理論,任何規律都是關於確定對象的規律。《新聞規律論》將以人類新聞活動從“前新聞業”到“新聞業”再到“後新聞業”的整體歷史演進過程為基礎參照,主要從現代新聞業的誕生特別是從當今時代新的媒介環境特徵、新的媒介生態結構出發,或者說從人類新的新聞活動狀態、活動方式及其發展的整體趨勢出發,著重以新聞活動的基本矛盾或基本關係——“新聞傳收” 關係——為主要對象,對新聞規律展開比較系統的探討。因而,《新聞規律論》並不是事無鉅細的“大全”式的一般探討,而是圍繞核心性新聞活動的研究,圍繞當今時代新聞現象的重大變化的研究。

落實到具體研究中,《新聞規律論》儘管會以職業新聞活動中的新聞傳收關係為核心對象,但同時也會始終關注“後新聞業時代”開啟後“民眾新聞活動”中的傳收關係。也就是說,《新聞規律論》會自覺認識、把握整體性的人類新聞活動現象,努力探求不同類型新聞活動中可能存在的共同規律與特殊規律。大眾化、公共化的民眾新聞傳播、“脫媒新聞傳播”現象,已經成為“後新聞業時代”的常態現象,一定程度上已經打破了傳統“新聞業時代”職業新聞機構的新聞生產與傳播結構,並且形成了新的具有一定融合性的新聞生產與傳播結構;一個具有一定“偏向”性的“共享新聞資源”“共產新聞文本”“共繪新聞圖景”“共同新聞主體”的“共時代”初現面目;在不斷髮明、創造的多種技術組合而成的整體 “技術叢(群)”的支持下,一系列新的新聞採集、加工、製作、傳播、收受、互動方式層出不窮,正在創造著人類新聞活動方式的新圖景、新模式。因而,《新聞規律論》的研究對象,必須延伸、擴展到新的現象、新的活動領域,與傳統研究相比,要有一定的轉換,即原則上要以“作為社會現象”的新聞活動為對象,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僅以“作為職業現象”的新聞活動為主要對象,這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屬於時代性的重大問題,因為“新的媒體生態需要重構,而研究新聞現象和新聞實踐規律的新聞學自然而然也要順勢而動了”(吳飛、任溦溦,2018)。

在方法論觀念上,《新聞規律論》繼續保持我以往“新聞九論”的基本模式與風格,主要運用歷史考察、概念分析、邏輯思辨、理論闡釋為主的方法,在新聞哲學層面上對新聞規律展開力所能及的分析與論述。

新聞活動並不是純粹的新聞信息傳收活動,而是以新聞信息傳收活動為基本活動內容與方式的一種複雜社會交往、交流活動。其複雜性在於,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各種社會力量無不參與其中,各種社會邏輯(權力邏輯、經濟邏輯、技術邏輯以及各種其他社會資本邏輯)無不運轉其間。這就意味著,探究新聞規律,僅僅用傳播學、新聞學的眼光、知識、思維、方法是遠遠不夠的,而是需要在綜合視野中(跨學科或超學科視野中)對其做出整體性的把握。“如果新聞學研究變得過於與世隔絕,只關注新聞生產的實踐世界、快速發展的科技變革、未來的融資模式,或是去比較專業身份,那麼,新聞學與公民價值觀的根本關係將來可能會變成一個令人憂慮的問題”(布魯默,庫森,2014;轉引自吳飛,任溦溦,2018)。事實上,任何一個領域的社會活動,都是具有社會整體性的活動,單一視野、單一學科只能把握到有限的內容,只有綜合性的立體認知,才有更大可能使人們認識到對象相對系統的、複雜的內外關係,把握到一些規律性的東西,誠如有學者所言,“在現代意義上,沒有一個問題是單一學科能夠解決的,是需要大家共同來思考的”(孫正聿,2016)。

《新聞規律論》將在既有相對比較零散的研究成果基礎之上,盡力建構起關於新聞規律研究的基本概念體系與理論框架,努力對新聞規律系統中的一些關鍵問題做出具有一定創新性的探索。《新聞規律論》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九個方面。

(一)新聞規律的性質與特徵

新聞規律屬於人作為活動主體的社會規律,是主體性規律,是一種社會領域活動規律。新聞規律在一般意義上,就是指新聞現象具有的相對穩定的特徵和演變趨勢,或者新聞活動內在的穩定關係及其變化趨勢。新聞規律具有社會活動規律、主體性規律的一般特徵,諸如客觀性、相對穩定性、有限性(範圍性)、歷史性等。 同時,新聞規律具有作為人類一種特殊活動內容、活動方式的特徵,比如,新聞規律是以傳收規律為核心的互動交流規律,新聞規律是以新聞信息為核心內容的交流規律,新聞規律是新聞系統與社會系統互動性的規律,是高度依賴以傳播技術為核心的“技術叢”演進的規律,是人類不斷追求新聞自由的規律。

(二)新聞規律的形成

規律不是先在的、預製的,而是事物運動變化的產物。自然規律是在自然萬物的自然運行中逐步形成的,而對人類這樣相對“小時間”的生命存在來說,自然規律看上去幾乎是既在的、永恆的或不變的。社會規律是在社會事物的變化演進中形成的,不是一般的自然“事物”運動規律,而是“人類事實”或“人事”規律,是人類的活動規律,是相伴人類而生、而成的生成性規律。按此邏輯,新聞規律是在人類新聞活動的歷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是在人類新聞活動的歷史演進過程中自發自在形成的,同時也是自覺自為的人類新聞實踐活動中形成的。

(三)新聞規律的系統構成

新聞活動系統具有自身的豐富性與複雜性;新聞規律是個規律系統,具有自身不同維度的構成方式與特點。新聞規律系統的構成分析,實質上是新聞規律的類型化分析,這是對新聞規律更為精細的把握方式。

如果以系統論作為基本的方法論工具,“新聞規律系統”可分為兩大子系統: 內部規律系統與外部規律子系統。內部規律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各個系統要素本身的演變規律,二是各要素之間的關係規律。外在規律系統也包括兩大部分:一是新聞系統與社會整體(環境系統)的關係規律,二是新聞系統與社會各個領域系統、特別是主要社會子系統(如經濟、政治、文化、技術系統等)的關係規律。

(四)新聞系統要素演變規律

在一定的環境中,新聞活動系統是由傳者、內容、媒介、收者幾個要素構成的,它們的演進規律是新聞內部規律的集中表現。

新聞傳播主體結構的歷史演變過程,整體上是一個由私人化傳播主體為主向大眾化傳播主體為主的歷史變遷過程,最終則是所有社會主體(包括個體和群體)都成為可進行大眾化新聞傳播的主體。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越來越多的社會主體, 成為自主性、自由性越來越強的新聞傳播主體,成為越來越能夠衝破時空約束限制的傳播主體。這在本質上是人類整體以及每一個體新聞自由度不斷提高和擴大的過程。因而,可以籠統地說,新聞傳播主體的演變規律,就是社會主體不斷走向新聞自由境界的規律。而所有可能的智能機器生產傳播並不能改變人在新聞生產傳播中的主體地位;智能新聞水平的不斷提高,從根本上顯示了人類作為新聞主體的創造性和能動性。 新聞傳播內容的歷史演進過程,是與其他內容逐步相區分的過程,是新聞內容相對獨立化的過程,也是一個越來越豐富的過程。

(五)新聞活動核心規律

新聞活動的主要內容是新聞的生產傳播和新聞的收受。新聞傳收始終是新聞活動的基本關係、核心關係。狹義的“新聞規律”,就是“新聞傳收規律”,或“偏向”新聞傳播主體一方的“新聞傳播規律”。

新聞活動中,傳播與收受處於總體的互動之中,離開任何一方的新聞活動都是不完整的。“傳收互動”是新聞活動內部的總體性規律。新聞傳收活動的規模、效率、方式、模式和實際內容標誌著一定時代、一定社會以致整個人類新聞活動的整體狀態和水平。

(六)新聞活動的宏觀規律

新聞活動是人類眾多社會活動形式中的一種,與整體的社會環境及其他各種活動形式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關係,新聞活動對社會系統的運行、個人生存、生活、工作的作用和影響,都是直接可見的經驗事實。新聞活動與社會整體的互動規律,應該是新聞規律系統中最為宏觀的規律。

在整個社會有機系統中,新聞活動本質上屬於認識活動、信息交流活動、精神交往活動或精神文化活動,同時也是貫穿於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活動,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它對社會物質系統的依賴性;而建制性、職業性或者說機構性新聞活動 (表現為新聞傳媒業)的上層建築性質、意識形態屬性,又從根本上決定了它對一定社會政治系統的依賴性。對經濟、政治、技術的整體依賴性,是新聞活動存在、變化、演進的總體性宏觀規律。一定社會的整體發展狀況,將從整體上決定新聞發展的水平,一定社會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將從整體上決定其新聞制度和新聞運行方式。

(七)黨媒的特殊規律

對新聞規律論研究來說,既要探索普遍的新聞規律,更要探索特殊的新聞規律。“不同的國傢俱有不同的歷史條件,不同的文化傳統,不同的社會現實,這就使不同的國傢俱有不同的社會發展規律”(楊耕,2017)。黨媒體系是中國新聞事業的核心體系。黨媒就是黨所創辦擁有的媒體,是黨所領導管控的媒體。

(八)新聞規律的實踐體現

新聞規律是看不見的存在,隱藏貫穿在人類的新聞活動中。但是,新聞規律的客觀作用與影響會體現在新聞實踐活動之中,新聞活動主體在不同的新聞活動中 (主要是新聞生產與傳播活動、新聞收受活動、新聞管理控制活動等),會自覺不自覺地遵循(違背)新聞活動規律。在新聞理論研究中,人們通常更為關注的問題 是新聞規律對傳播主體“提出”的客觀要求。

(九)新聞規律的作用機制

新聞規律作為一種客觀的新聞活動機制,有其發揮作用和產生影響的基本方式。從區分意義上看,主要有兩種方式:自發為主的作用方式、自覺為主的能動運用方式。從綜合意義上看,則可以說,新聞規律總是以自發與自覺相統一的方式對新聞活動主體產生作用和影響。

新聞活動者既可能不自覺地遵守新聞規律,也有可能不自覺地違背新聞規律。 當違背了新聞規律,規律就會以自己的客觀力量懲罰新聞活動者,從而使新聞活動者在經驗教訓中體會、認識到新聞規律的存在,進而改進自己的新聞行為。

規律研究特別是社會活動規律的研究是高難度的探索工作。“規律的發現和論證是非常嚴肅而艱苦的事,它要經過從具體上升到抽象,從表面上升到本質的思維過程,與工作經驗總結不是一回事”(陳力丹,2016:302)。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說,“自然規律、社會歷史規律是客觀存在,無時無刻不在運轉並制約著 人們的活動。但規律又是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認識規律不那麼容易”(蘇秉琦,2016:49-50)。有學者談及經濟規律探索時寫道,“人的行為有高度的不確定性,由此決定了探索人的行為以及有關的經濟運行規律,比探索大自然的規律實際上更為困難”(李軍,2017)。

因而,在新聞規律探索中,也像在其他規律探索活動中一樣,不要輕言發現了規律,認識了規律,更不要輕言已經掌握了規律。認識規律的目的是遵循規律、運用規律,如果動不動就說已經認識了規律,或者說只有“我們”能夠認識規律,這都不是科學理性的精神。自然規律的 “絕對性”使人類可以“預告”一些事實/現象將會確定發生,但並不存在這樣功能作用的社會規律。社會規律是統計性的反映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性規律。因而,再“好”的社會規律,只要能“預測”到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也就很不錯了。在新中國的歷史上,輕言認識了規律、掌握了規律,於是便隨心所欲、任意妄為,曾經給我們的事業帶來過重大的傷害,我們不能重蹈歷史的覆轍。新聞規律,對於新聞研究者來說,是個具有整體性、本質性的問題,自然也是個很複雜的問題,而“複雜的問題是沒有簡單答案的”(霍爾,2010:81),我們需要沉心靜氣慢慢探索。

本文系簡寫版,參考文獻從略,原文刊載於《國際新聞界》2018年第10期。

本期執編/李婧文

訂閱信息

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國際新聞界》,國內郵發代號:82-849,歡迎您訂閱!

您也可訪問《國際新聞界》官方網站 http://cjjc.ruc.edu.cn/ ,免費獲取往期pdf版本。

此外,編輯部還存有少量過刊,您若需要,可微信私信我們或發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與我們聯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