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羞辱加拿大,美國面臨“三輸”

美國與加拿大貿易談判未能在預設的8月31日這個大限之期達成協議,原因是特朗普私下發表對加拿大具有侮辱性的強硬言論被媒體公諸於眾,導致談判戛然而止。這些言論包括:美國不會向加拿大做任何妥協,美加談判將全按照美國的條件進行等等。隨後,特朗普又放狠話,沒有政治必要一定要讓加拿大留在新的北美自貿協定(NAFTA)。

在與加拿大談判以前,美墨已達成雙邊貿易協定,只待加拿大加入,NAFTA將迎來24年的首次“翻新”。特朗普上臺後一直對NAFTA表達不滿且立志要修改,主要目的是要兌現“美國優先”的承諾。不過,特朗普的咄咄逼人則可能讓局勢發展脫離美國的規劃。

首先,美國的全球貿易戰略被打亂。按照美國思路,它在經貿領域的“美國優先”實現途徑主要有兩大步驟。

其一、通過施壓等途徑讓盟友與其簽訂貿易協定 ,確保美國獲得更多利益;其二、結束與盟友的貿易“內耗”後,美國可以集中力量施壓中國。近期,特朗普與歐盟主席容克達成的零關稅口頭協議,便有這種考慮。

墨西哥讓美國看到了希望,但加拿大則可能讓美國鎩羽而歸。2019年是加拿大大選年,現任總理特魯多已宣佈謀求連任,所以他不可能在談判中對美國輕易讓步。特朗普侮辱性言論曝光,進一步讓加拿大沒有妥協空間,並增加了兩國談判的難度,除非特朗普退步。美加談判中特朗普表現出蠻橫立場,也把歐盟、日本等盟友逼到了“懸崖邊”上,並讓美國與後者的貿易談判充滿不確定性。

事實上,特朗普在對加國拋出霸凌性言論之時,也對美歐汽車零關稅表達了質疑,並聲稱歐盟跟中國幾乎“一樣壞”,美歐口頭達成的“貿易休兵”重新動搖。美國全球貿易戰略的如意算盤朝著落空的方向傾斜。

其次,特朗普的政治牌可能失效。特朗普聲稱美國是NAFTA的最大輸家,所以他才打出“升級”牌。但事實上,近年美國無論對加拿大還是墨西哥,出口增長速度都超過了從後者的進口。比如,2012年2017年,美國對加拿大的出口已從1609億美元增到了2822億美元,累計增長75.4%,而美國從加拿大進口速度僅增加了43%。五年間,加拿大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也從481億美元減少到了170億美元。

從貿易發展態勢來看,美加之間的貿易正在趨向平衡,NAFTA正在向美釋放出利好。特朗普為何還要重談NAFTA呢?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為了即將到來的11月中期選舉拉選票。

對特朗普來說,中期選舉是一場重大的政治保衛戰。一旦其所在的共和黨丟掉參眾任何一院,特朗普都將成為“跛腳鴨”總統。要確保“兩院”不失,就需要特朗普鞏固並擴大票倉,施壓加拿大向美國讓利則是一步好棋。比如,美加談判中,美國就要求加國放開乳製品市場,因為近年很多美國奶農出口疲軟、陷入破產,亟需開拓市場。

近日,美加還將重啟談判,但特朗普的強勢言論顯然增加了新一輪談判難度,也可能讓他佈局的政治牌最終泡湯。

最後,美國在外交政策上“失分”。美國的利益遍佈全球各地,外交關係(尤其是與盟友的外交關係)則是確保美國利益的重要抓手。從冷戰間的“馬歇爾計劃”“尼克松主義”“世界秩序戰略”,再到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美國都把打造穩定的同盟外交和夥伴關係作為其對外戰略重心。

特朗普任內提出了“印太戰略”,他也希望通過聯合盟友、強化夥伴關係來維繫美國全球第一大國的地位。不過,特朗普在經貿上用力過猛,則“刺傷”了盟友,後者不得不重新反思和調整對美立場。

近日,中日財長在北京舉行對話,日本首相安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中日已“完全回到正軌”。不少媒體預測,安倍有望在10月訪問中國。中日關係回暖如此之快、力度如此之快,很多觀點認為這是美國在貿易上六親不認的結果——日本開始考慮平衡外交,儘量避免選邊站。

美國對加拿大表現出的過分利己態度,則讓更多盟友清醒了,也可能讓它們重新審視和調整自身扮演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