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一號”折戟,中國民企玩不了航天?

27日,民企藍箭航天發射了“朱雀一號”,這也是中國航天史上首次發射民營運載火箭。但遺憾的是,由於火箭在飛行過程中出現異常,衛星未能最終入軌。

縱觀歷史上各國的航天探索過程,失利情況並不罕見。即便是世界頭號航天大國的美國,都經歷過發射失敗,甚至是發生航天慘案。

最令人刻骨銘心的,莫過於美國 " 挑戰者 " 號發射失敗,直接導致7名航天員犧牲。

“朱雀一號”縱然是發射失利,但總歸是中國民營火箭企業邁出的關鍵一步。在過去,中國“國字號”企業一直牢牢掌控著火箭的發射技術,儲備了大量人才,這一塊幾乎是民營企業的“禁區”。

2018年2月,美國特斯拉企業向太空發射了“獵鷹”重型火箭,中國輿論頓時瀰漫著“正視中美差距”的聲音。不少人認為,導致中美在航天上差距加大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中國是在用“國字號”企業對拼美國的公私兩大集團。但顯然,“雙拳難敵四手”。

中國“國字號”企業的優勢在於“集中力量辦大事”,但相較更講求效率和冒險精神的民企而言,中國只用“國字號”的思維和模式則存在著活力不足、資源浪費等問題。

美國民營航天科技之所以突飛猛進,就在於2000年後美國幾乎對民營企業放開了對太空領域探索。這給了更多民營企業一展身手的機會,也催生了特斯拉這種世界級民營火箭發射巨頭企業。

“朱雀一號”的確“出師不利”,但這背後透露出中國民營企業已在發射火箭上擁有了參與度。

2014年中國官方正式為民企進入航天領域破除了政策障礙,民企在航天探索領域已經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過渡和轉變。

事實上也是,近幾年,一批民營航天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興起。2018年上半年,中國便已成功發射了“雙曲線一號S”和“重慶兩江之星”兩枚火箭。

中國民企起步普遍較晚,在技術能力、發射價格、人才儲備等方面暫時無法與 “國字號”企業一較高低,但這並不等於它們缺乏吸引力。

從“張小平離職”,到諸多民間資本湧入,都讓外界對民營航天企業充滿期待。而中國乃至全球的衛星市場正在迅速擴大,則為民企提供了走差異化競爭道路的可能,進而贏得生存空間。

更何況,中國民營企業的冒險精神、探索精神、創新精神任何時候都不應該被低估。

正因中國民企不缺冒險精神,敢於嘗試和試錯,中國民營經濟才能在改革開放40年期間蓬勃發展,並創造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0%。

與此同時,中國民營企業的創新能力得以激活和釋放。近期,中國發改委便表示,中國65%的專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是由民營企業完成的。很顯然,中國民企已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排頭兵,是技術創新的主力軍。

雖然“朱雀一號”發射失敗,但中國民營航天企業正在一點點壯大,卻是不爭的事實。當中國更多企業開始仰望星空,中國離“航天大國”的距離就會越來越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