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慈善到老兵公益,五年見證了奇蹟

楊燕女士一直是我們親密的夥伴。一次,她在群裡說:“其實,我們的捐助者微信群已經是我們的平臺,希望我們的群真正像一家人。”當屏幕這邊打出了這樣一段話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也是滾滾熱流——這都是一群多麼可敬可愛的捐助者。這麼多年走在老兵關懷的公益路上,收穫地不僅是老兵境遇地逐漸改變,還有大家對於我們的認同和信任!

從慈善到老兵公益,五年見證了奇蹟

老兵守護者——楊燕

我對“慈善”這個詞的理解,首先是善,一個正常的人,必須有一顆柔軟、善良、悲憫的心。

我的第一次捐款是在小學三年級,學校裡的一個小男生得了白血病,年幼的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近距離地感受到白血病。學校號召全校師生為這位男生捐款。我回家向媽媽說明情況,媽媽就給了我五毛錢,第二天,我鄭重地將五毛錢交到老師的手裡,捐款結束,我和幾個同學代表一起陪同老師將錢送到這位男生家。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都會做許多力所能及的善事。比如,讓困於旅途的人搭下便車;向厄於一時的人,施以援手。我們很願意去做這些事情,這讓我們感到快樂。

後來的我漸漸明白,個人的力量總是薄弱而分散的,我便希望支持一、兩家慈善組織,讓個人的力量匯聚起來。可不久“郭美美”事件便揚起了軒然大波,讓我一度對於慈善,對於善良,都產生了懷疑。

從慈善到老兵公益,五年見證了奇蹟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知道了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該基金會的理念是:“撫慰戰爭創傷,倡導人性關懷”深深打動了我。這個項目的負責人是孫春龍,以前是《瞭望東方週刊》的調查部主任、主筆,揭露過黑煤礦事件,差點送命。

我看過他寫的《異域1945》,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尋找遠征軍的事,非常令人感動,後來就一直關注他,並和他成為QQ好友,他寫了一篇《我為何轉身公益》。我知道,這是一個值得信任的公益人。

從慈善到老兵公益,五年見證了奇蹟

2013年5月7日,我們和小豆商量,將她的壓歲錢2000元捐給龍越慈善基金,用我們微小的力量幫助這些老兵爺爺晚年過得稍微好點。在和孩子商量的過程中,順便給她普及一些歷史知識,並且給她看一些老兵過去崢嶸歲月、槍林彈雨及現在淒涼晚景的圖片。孩子幼小的心靈能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以及和平的幸福。

龍越慈善基金在確認收到我們的善款後,及時用特快專遞給我們寄來了捐贈證書,經常給我們發郵件,將他們的工作流程、資金運用等情況事無鉅細地呈現出來,這樣的基金會,我信任。

從慈善到老兵公益,五年見證了奇蹟

楊燕女兒——小豆

從2013到現在,我們一家人已經跟隨龍越慈善基金會走過五個年頭了,每月我都會收到他們的工作簡報,見證了許多老兵爺爺在暮年等到了來自民間的關愛與尊重。

記得2017年11月的一個週末,我跟隨志願者來到泰州和揚州,探望了8位抗戰老兵。

其中,有一位爺爺拉著我的手說:"我的老伴十年前因高血壓去世,我經常想她,想也沒有用,再也回不來了。"每每看到90多歲的老人眼中含著淚花,我的眼淚就抑制不住要奪眶而出。

自關注老兵那天起,我看到了太多老兵的離去,我們管這叫“歸隊”。這個詞很好地掩飾了我們內心的恐懼,我們最害怕老兵的死亡,也受不了老兵提起生死。

從慈善到老兵公益,五年見證了奇蹟

至今我見過的老兵爺爺,無一例外,每天都戴著那頂繡有“抗戰老兵”的帽子,穿著那件印著抗戰老兵的衣服。有的把勳章掛在胸前,有的藏得嚴嚴實實,他們把這份肯定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這幾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因為我們一線志願者經常不顧舟車勞頓地探望老兵,送大禮包,帶他們參加活動。很多老兵的兒女看在眼裡,也記在了心裡,他們覺得這群人素昧平生,卻這麼關心我的父親,我要對父親更好才行!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幫助他人,快樂自己。"這些話語雖然說起來簡單,但是真正堅持去做,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只有親身去體驗、去感受,去彎下腰,面對面地傾聽,才能感受到這句話含義。

其實,對於我來說,女兒念陽才是最大的受益者,父母在她幼年時用實際行動教給她的道理,必然會裨益她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